第13章 倒數第二(第2/3 頁)
過“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佈政”的人文盛況。故而便有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說法。
這個時代,歷史在後周時拐了個彎,大熙朝不是她前世那個宋朝。但大熙朝的許多事情都與宋相仿。
這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現在的江州郡文風鼎盛,才子輩出。和她這幾個哥哥競爭的人,都是有好幾把刷子的能人。
咱們再來說說科舉取士的錄取率。
蘇虞前世就喜歡看書,各種雜項都有涉獵。她就曾看過一篇講解兩宋時期解試舉人以及省試進士錄取率的文章。
北宋前期,太·祖朝的省試,參加者大概有兩千人。至太·宗繼位,第一次開科,省試人數達到五千三百人。
第三代皇帝真宗第一次開科時,參加者激增至兩萬人。按照當時每一百人發解二十人的錄取比例計算,參加秋闈解試的舉子人數就有十萬之多。
但這一年的登科者,除了特奏名外,只有兩百人。錄取比例,五百取一。然而這僅僅還是解額稍寬鬆的北宋前期。
後期為了緩解省試的壓力,便開始規定解試時的解額。儘管各地解額略有不同,但根據資料顯示,解試錄取比例激降至百人取一。
待至南宋朝,領土降低了三分之一,然而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未減反增。科舉參加者人數日增,然而鄉試發解額卻沒有實質性增加。
依然拿江西舉例,當時的江南西路吉州,北宋末年應試人數在四千人,解額四十五,錄取比例大致是九十取一人。至南宋,應試人數增至萬人,然而解額卻只有六十八。錄取比例降低至一百五十人取一人。
然而這種情況還算是好的,據說有的州甚至達到“或五六百人解送一人”。“鹿鳴今日宴佳賓,六萬場中一百人。”南宋末年的一首詩便可以為證。
大熙不是大宋,沒有經歷宋朝的恥辱和分裂,但以歷史的時間線來看,如今的大熙對應的應該是南宋末年。
承平時代,百姓有所居有所食,就更渴望能夠透過科舉取士改變整個家族的階層和命運。
所以她這四個哥哥若想秋闈榜上有名,最少得打敗上萬人,才能拿到一個參加省試的資格。若想成為進士,就得打敗全國數十萬加的舉子考生。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外乎是!
蘇虞正想著,一聲銅鑼聲起——“放榜了!”
負責維護秩序的衙役先是驅散開圍繞在貢院門前照壁處的學子們,緊接著走出兩名衙役,他們託著榜紙,將承載著無數學子希冀的榜單貼在了照壁上。
衙役們貼好皇榜,迅速撤開,分散在四周維護秩序。
蘇虞撩開馬車簾子,探頭看了過去,只見皇榜下的人摩肩接踵,爭相觀看。有的學子撥開人群往榜單前面擠,有人發現名落孫山後仰天長嘆,還有學子發現自己的名字後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蘇虞扭過頭,就見馬車空空,蘇家四兄弟還有蘇二叔蘇三叔已經衝進了人群裡。
蘇虞:“……”
還以為多淡定呢!
和兩個嬸嬸對視一眼,三人又等了差不多一個多時辰,看榜的六人才從人群裡擠了出來。
爬上馬車,蘇二叔蘇三叔臉上又是遺憾又是高興。
很奇怪,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感居然能在同一張臉上同時顯露,而且蘇虞居然也一眼就看了出來。
她估摸著四個哥哥里應該有人榜上有名,但應該不是三哥和四哥。否則二叔三叔臉上的表情就不會是高興中帶著遺憾了。
至於上榜的是大哥還是二哥,蘇虞不確定。
畢竟大哥學業不如二哥,而二哥考試又有點太倒黴。
二嬸孫氏急忙問道:“考得如何?三郎上榜了嗎?還有大郎、二郎和四郎?”
蘇明思咳嗽一聲:“娘,我沒上榜。”
孫氏頓感失落。
郝氏一雙杏眸看向蘇明磊。
蘇明磊搖頭,郝氏明亮的眼眸逐漸黯淡。
這時蘇三叔道:“榜上有名的是二郎。”
孫氏郝氏頓時露出了同款笑容,既高興蘇家子弟有人上榜,又遺憾考中的不是自己兒子。
“原來是二哥啊。”蘇虞說著,看向蘇明時,“二哥,你考了第幾名?”
蘇明時有些不好意思,摸了摸鼻子道:“孫山上一名。”
倒數第二名啊。
蘇虞:“……咳咳,喜事,喜事,甭管考幾名,這都是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