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朝堂辯論(第1/2 頁)
秦國櫟陽的宮殿內,氣氛仿若被一層寒霜籠罩,冰冷且凝重。秦孝公嬴渠梁端坐於王座之上,面色陰沉似水,雙手緊攥著扶手,指節泛白,心中的怒火幾近噴薄而出。商鞅一襲青衫挺立殿下,身姿依舊挺拔,可眉頭微微皺起,眼神中透著不甘與憂慮,他怎麼也沒想到,變法大計竟在朝堂之上被死死卡住,反對之聲如洶湧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老甘龍白髮蒼蒼,卻精神矍鑠,率先向前一步,跪地叩首,聲音悲慼而懇切:“大王啊,老臣冒死進諫。變法一事,萬不可行吶!秦國能有今日的安穩,靠的是歷代先王謹遵祖制,一步一個腳印走來。祖宗之法,歷經歲月磨礪,已如參天大樹之根基,深植於秦國這片土地,稍有動搖,大廈將傾啊!”老甘龍說罷,抬起頭,目光直直地望向秦孝公,眼中滿是忠誠與執著,彷彿在說他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秦國的長治久安。
他緩緩起身,目光掃過朝堂眾人,繼續說道:“自穆公以來,秦國憑藉著祖宗傳下的耕戰之法、世卿世祿,凝聚起各方勢力,才得以在西陲站穩腳跟。商鞅卻要貿然變更,這不是自毀長城嗎?且看這廢除世卿世祿,多少公族子弟、功臣之後,靠著祖上廕庇,為秦國戍邊殺敵、理政安民,若一朝盡廢,他們寒心不說,秦國多年積累的向心力必將土崩瓦解。”老甘龍言辭懇切,眼中隱隱有淚光閃爍,那是對往昔秦國榮耀的追憶,也是對變法可能帶來的“混亂”的痛心。
“再者,商鞅所推崇的嚴刑峻法,百姓能承受得住嗎?秦國百姓向來淳樸,習慣了舊有的寬鬆治理,驟然收緊律法,恐引發民怨沸騰,屆時秦國上下人心惶惶,何談富強?”老甘龍微微搖頭,滿臉都是憂慮之色,似乎已經看到秦國在變法的“折騰”下走向衰敗。
杜摯見狀,也趕忙上前附和,急得額頭上汗珠滾落:“大王,老臣也以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自古以來,各國變法者眾多,可真正得以善終、讓國家長治久安者,寥寥無幾啊。商鞅所提之法,新奇有餘,穩當不足,全是些打破常規、顛覆傳統的主意,這要是推行開來,秦國上下必亂成一鍋粥,還望大王收回成命吶!”杜摯邊說邊用袖子擦拭著汗水,他深知一旦變法,自己這安逸的為官日子怕是要到頭了,是以反對得格外賣力。
嬴姓公族的一位長輩嬴崇也站了出來,他身形消瘦,眼神卻透著犀利,高聲道:“大王,且看這廢除世卿世祿制,此乃動搖國本之舉。我等嬴姓公族,為秦國開疆拓土、浴血奮戰,世代蒙蔭,才有了今日的爵位與封地。商鞅卻妄圖一朝廢除,使那些寒門子弟與我等平起平坐,這不是寒了功臣之心,亂了尊卑秩序嗎?秦國還如何安穩?”嬴崇一想到家族的榮耀可能就此黯淡,聲音不禁有些顫抖,滿心的憤懣溢於言表。
朝堂上其他大臣也紛紛交頭接耳,議論聲此起彼伏。
“這商鞅,外來之人,怎懂得秦國的國情,貿然變法,怕是要將秦國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是啊,祖宗規矩傳承多年,哪能說改就改,一旦亂了章法,外敵入侵可如何是好。”
就在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之時,突然,一位老臣猛地掙脫旁人的阻攔,踉蹌著衝上前,“撲通”一聲跪在秦孝公面前,以頭搶地,聲嘶力竭地喊道:“大王啊,老臣願以死相諫,萬不可聽商鞅蠱惑,行這危及秦國根本之事啊!若變法推行,我嬴氏宗廟將不得安寧,祖宗英靈亦不得安息啊!”說罷,已是涕淚橫飛,額頭也磕出了鮮血,染紅了殿前的地磚。
這一舉動,仿若一顆重磅炸彈,瞬間點燃了群臣更為激烈的反對情緒,反對聲浪如排山倒海之勢。
緊接著,又有幾位大臣受到感染,紛紛效仿,或跪地叩首,或捶胸頓足,口中高呼:“大王昏庸啊!祖宗之法不可廢,變法必招大禍,秦國危矣!”一時間,大殿內哭喊聲、咒罵聲交織在一起,亂成一團。
商鞅心中怒火中燒,卻強壓情緒,上前一步,拱手作揖,朗聲道:“諸位大人,時代不同,局勢各異。秦國當下,外受列強欺壓,內有民生凋敝,若繼續因循守舊,抱著祖宗之法不放,無異於坐以待斃。諸位只看到變法帶來的一時動盪,卻看不到不變法秦國將面臨的亡國之危!”商鞅目光炯炯,掃視眾人,試圖以理服人,“就如治病,病入膏肓,要用猛藥,舊方怎能起效?變法,正是為了順應時勢,救秦國於水火。”
老甘龍冷哼一聲,怒視商鞅:“你這黃口小兒,懂得什麼!秦國的規矩,是歷代先王用鮮血和智慧鑄就,豈容你輕易篡改?你口口聲聲說變法圖強,我看你是別有用心,妄圖擾亂秦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