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變法爭議(第1/3 頁)
秦國櫟陽的宮殿內,氣氛凝重得仿若能攥出水來,卻又透著絲絲令人心潮澎湃的期待。秦孝公嬴渠梁身著玄色王袍,腰佩長劍,端坐在那威嚴的王座之上,面龐冷峻似霜,可雙眸恰似寒夜星辰,熠熠生輝。這些日子,商鞅提及的變法宏圖,如同一把烈火在他心間熊熊燃燒,他深知,這是秦國背水一戰、絕處逢生的唯一契機。每念及秦國當前的困境,外受列強虎視眈眈,內有陳規陋習積重難返,嬴渠梁心中便似壓著千斤巨石,焦慮與決心在胸腔內交織碰撞。他目光深沉地凝視著殿下,期待著商鞅能給出那扭轉乾坤的良方,彷彿要從商鞅的每一個字眼中找尋到秦國的未來。
商鞅一襲青衫卓然而立殿下,身姿挺拔如松,衣袂隨風輕輕拂動,彷彿自帶一股堅毅之氣。他心中藏著經緯天地的變法方略,猶如滿弦之箭,只待國君一聲令下,便要破風而出。此刻,面對秦孝公的問詢,商鞅微微揚起下巴,眼神中透著自信與篤定,那是多年來潛心鑽研、遊歷各國積累下的底氣。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重大,秦國的興衰成敗或許就係於他接下來所言的一字一句,因而心中雖有波瀾,卻迅速鎮定下來,準備向國君和盤托出心中的變革大計。
秦孝公率先打破這令人窒息的沉默,聲若洪鐘,低沉且堅定:“商鞅,你瞧瞧如今這秦國,恰似久病纏身的羸弱之人,外有列強眈眈虎視,如餓狼環伺;內有陳規陋習積重難返,仿若沉痾痼疾。寡人既已決然拍板變法,你且敞開天窗說亮話,這至關重要的第一步,究竟該如何雷霆萬鈞地邁出?”說罷,他微微向前傾身,雙手緊緊握住王座扶手,指節因用力而泛白,顯露出內心的急切。
商鞅聞聽,神色一凜,上前一步,拱手作揖,儀態恭肅至極,開口仿若洪鐘鳴響:“大王,變法之基,首推律法。臣所攜這《法經》,實乃法家圭臬,精妙之處在於織就一張疏而不漏的法治大網。且看這盜法,那可是懸於竊賊頭頂的利刃,專斬盜竊財物之惡行,護百姓的辛苦錢袋。當下秦國市井,盜匪橫行無忌,百姓白日上街都得提心吊膽,若依盜法嚴懲不貸,雷霆手段之下,必能還百姓一個朗朗乾坤,使其安心耕耘,財袋無憂。再論賊法,此乃懲治傷人奪命、忤逆犯上之惡徒的金科玉律,以嚴刑峻法震懾,讓那些心懷不軌、兇殘暴戾之輩望而卻步,方可保秦國街巷安寧,百姓出行無懼。”商鞅邊說邊微微揮動衣袖,目光炯炯,似已看到律法施行後的清平盛景。
秦孝公微微頷首,目光仿若實質,緊緊鎖住商鞅,似是要將他所言的每一字句,都深深烙印在心底,腦海中已然勾勒出律法施行後的清平盛景,旋即又問:“如此,自是妙法良方,只是律法落地生根,非得官吏勤勉盡責不可。秦國官場,向有散漫懈怠、敷衍塞責之弊,你可有錦囊妙計,確保官吏依法行事,不徇私情、不枉國法?”此時,秦孝公眉頭微微皺起,眼中閃過一絲憂慮,他深知秦國吏治的腐敗是一大頑疾,若不解決,變法恐難推進。
商鞅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笑意,不疾不徐應道:“大王聖明燭照。為此,當精心打造一支直屬大王麾下的監察鐵軍。這些監察官,須得品行高潔、剛正不阿,巡行各地,猶如鷹眼察秋毫,細究官吏斷案是否公正持平、政務執行可有拖沓延誤、賦稅徵收能否清正廉潔。一旦揪出官吏膽敢違法亂紀,無論是收受賂賄、暗通款曲,還是徇私枉法、顛倒黑白,一經查實,必依律法嚴懲,絕不姑息手軟;而對那些奉公守法、政績卓著、造福一方之良吏,則當予以厚賞,賞以財貨,使其家有餘糧;晉以官職,讓其施展宏圖,如此雙管齊下,方能激勵官吏勤勉為政,律法方能暢行無阻,如利刃破竹。”商鞅說得不緊不慢,語氣堅定,心中對這套監察體系胸有成竹。
一直靜坐在旁、捻鬚沉思的秦獻公,此時目光如電,插話問道:“商鞅,你所言廢除世卿世祿制,此乃動搖國之根本的驚世駭俗之舉,那幫老貴族必然拼死抵抗,作困獸之鬥,不知你腹中有何良策,能降伏這股洶洶暗流?”他雖已退位,可對秦國變革的關切,絲毫不比在位時少,言語間盡是對局勢的洞察。秦獻公心中明白,舊貴族勢力盤根錯節,這一變革必將掀起驚濤駭浪,但他也期待商鞅能有破解之法,眼神中滿是探尋與期待。
商鞅神色從容淡定,仿若胸有成竹,微微欠身,禮數週全地答道:“殿下,您目光如炬,直擊要害。舊貴族們世襲爵位,盡享尊榮,卻尸位素餐,於秦國崛起大業鮮有建樹。變法若要高歌猛進,此腐朽制度必廢。不妨先行於朝堂之上,大王您親率臣等,向眾大臣攤開秦國這副危在旦夕的‘病軀’,將內憂外患、生死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