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趙匡胤演義 > 第十三回 匡胤仗義放行周 郭威發兵困京城

第十三回 匡胤仗義放行周 郭威發兵困京城(第2/4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穿成獵戶後我養了未來首輔戲說嬴政天子寧有種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鐵道:此生只為知更鳥楊建波唐朝風雲傳奇崩鐵:是藏劍不是魔陰身情牽盛世戀歌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祖龍修仙我監國?上朝簽到人物卡人在錦衣衛,開局領悟洗髓經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紅樓後我竟然六元及第皇帝年少,我從安南開始挽天傾趣翻三國之軍師有奇謀大秦:老六皇子真老六我拔刀造反,你說我是當朝太子?

關自守,往城下放箭。郭威大怒,告訴趙匡胤調炮攻城。一聲令下,軍卒們支炮架,疊炮壘,拉來各種各樣的大炮:有西瓜炮、牛腿炮、鴛鴦炮、大將軍、二將軍、百子連珠炮。一門一門的大炮,砸好炮藥,準備攻城。

再說城裡漢主劉承佑,自從趙匡胤殺死大雪和小雪,大鬧勾欄院以後,仍然不理朝政,深居皇宮尋歡作樂。國事由蘇逢吉代辦,害死了史弘肇,逼反了郭威,調來高行周去滑州退兵,他以為能勝。沒想到高行周撤回高平關,郭威的兵將紮在封丘門外,兵臨城下,將至壕邊。劉承佑嚇得骨頭都酥啦!在金殿上同文武商議退兵之策。忠良都寒心了,不樂意討旨;奸臣怕死,更不敢出城迎敵。

這時黃門官上金殿送信:“萬歲,反叛郭威要點炮攻城了!”

劉承佑說;“眾位愛卿,若一點炮,必將玉石俱焚,城池化為灰燼。哪位將軍願出城退敵?”

正在這時,有人高呼:“臣不才,願擒郭威以正國法!”說話的是皇親慕容彥超。他和劉承佑怎麼個親戚呢?劉承祜祖父故去之後,祖母蘇氏,帶著他爹劉知遠改嫁到慕容三郎家。劉知遠是在慕容家長大的,他當了皇帝,慕容家的叔叔、大爺、侄子都成了皇親。慕容彥超和劉知遠是弟兄,就是劉承佑的叔叔,眼看京城要失陷,所以他才討旨出城。

劉承佑大悅,又派大將侯益和他同去。兩個人帶五千人出城,劉承佑在金殿上等候回信。不到兩個時辰,黃門官到金殿報信:“啟奏萬歲,大將慕容彥超和侯益戰死在疆場,死在趙匡胤和史彥超之手。”

劉承佑聞報,好像頭頂三江水,腳踏五湖冰,站在高樓之上失雙腳,揚子江心斷纜崩舟,眼淚掉下來了:“眾位愛卿,郭威大兵壓境,二將雙雙陣亡,哪位能領旨出馬退敵?如能打敗賊兵,給他官上加官,職上增職,越級高升,誰去?”連問數聲,無人答應。現在他可後悔了,當初不該聽他舅舅李業和老丈人蘇逢吉的話,害死史弘肇等三位老臣,如今忠良寒心不肯出力。更不該無故騙郭威進京,追殺史彥超,君逼臣反,引火燒身。“眾位愛卿,朕年幼,不會治國安邦,還望大家看在先帝之面,為國出力。眼下兵臨城下,你們都畏縮不前,難道你我君臣束手待斃嗎?”

文官不用說了,武將心裡合計:我們不是郭威對手,郭家雀誰惹得了?他手下人文忠武勇,有謀士王樸、魏仁甫等,足智多謀;狀元曹斌、大將史彥超,又多了個趙匡胤,他一個人反出京城,現在有兵有將,如虎添翼,我們出去是白送死。最好郭威把城開啟,殺了李業和蘇逢吉,我們保郭威了。這陣,劉承佑恨他老丈人,平時你老出餿主意,今天怎麼不說話了?“老太師!你看何人出戰?”

蘇逢吉手捧象牙笏板,過來奏本:“萬歲不用擔驚,京城留有雄兵十萬,戰將千員,諒那郭威不能如何。”

劉承佑說:“無人出戰怎麼辦?要不然老太師辛苦一趟吧!”

“這個嗎?”蘇逢吉更怕死,可又一想,當著文武我要說不去,叫人家看笑話。出去也沒有什麼,但有一樣,我出城打仗,也不能叫你們在京城享福,咱們一塊去,我死你們也別想活!要是都怕死,那就奮力抵抗郭威的兵將,大家勁往一處使,就許打勝。真能鞭敲金鐙,齊唱勝歌,老夫是頭功。想至此向上磕頭:“萬歲,反賊郭家雀,乃是個刺面之人,成不了大事;趙匡胤是個乳臭未乾的娃娃,打京城是以卵擊石。萬歲不要擔憂,免傷龍體。微臣既食君祿,應該為主分憂,願帶我的犬子,出城去戰郭威。”

劉承佑樂壞了:“老太師出戰,朕就放心了。退朝!”

“慢著!臣捨命報君恩,但還要陛下御駕親征。”

“老太師你去殺敵,為甚要朕親征?”蘇逢吉說:“主公,你是有道明君,馬上皇帝,今天出征要效法大唐貞觀天子李世民御駕親征。這樣能鼓舞士氣,以壯將膽,身先士卒,全軍上下哪個不佩服主公?這樣就能齊心協力,戰勝郭威。”

蘇逢吉是沒安好心眼兒,打了敗仗大家一塊死。劉承佑今年才二十一歲,他當的是太平皇帝,沒打過仗,不懂得疆場上是你死我活的惡戰,白刀進去,紅刀出來,跟戲臺上打仗不同,那是假的。尤其蘇逢吉是他岳父,岳父能給姑爺虧吃嗎?當時准奏:“朕要親臨疆場,你速速挑選精兵良將,去吧。”然後,劉承佑又傳了一道旨意:滿朝文武大小官員,一律保駕出征,若有不到者,立即殺之。這回好,連窩端了。只留下少數守城的,餘者都得去。那文官嚇得,抖衣而顫。文武官員整忙了一天。

次日,漢劉王要出城。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陰陽天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