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經緯之略(第2/3 頁)
已立,應順應天命,歸順朝廷。
大臣乙:陛下聖明,雲南地理位置重要,若能順利歸附,對於鞏固我大明的西南邊疆意義重大。
朱元璋:至於日本,據山東奏報,有倭兵寇邊。朕聽聞日本乃島國,四周環海,與我大明隔海相望。楊載,朕命你出使日本,向他們說明我中國已趕走胡人主政,恢復正統。若他們再敢為寇盜,我大明必將派舟師征討。
楊載(跪地,堅定地說):臣定當不辱使命,將陛下的旨意傳達給日本國王,維護我大明的尊嚴。
朱元璋:同時,也要告知他們,我大明願與各國友好往來,共享太平。對於占城、爪哇等國,也一併遣使前往。占城位於中南半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與我大明有貿易往來。賜占城國王阿答阿者璽書,嘉許他遣臣來朝,並送大統歷一本、織金綺段紗羅四十匹,以示友好。爪哇地處南洋,是南洋諸國中的重要國家,賜其國王璽書,告知中國正統已復,送大統歷一本,希望能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大臣們:陛下外交策略得當,定能讓各國知曉我大明的威嚴與友好,使我大明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形象。
第三幕:祭祀與禮儀
時間:洪武二年二月丁卯 - 壬午
地點:應天,各祭祀場所及皇宮
旁白:丁卯日,應天的氣氛莊嚴肅穆,官員們身著禮服,前往先師孔子廟,舉行釋奠儀式。
官員甲:今日釋奠先師孔子,乃是我大明尊崇文化、重視教育的體現。孔子的思想,影響了無數仁人志士,為我華夏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官員乙:是啊,尊師重道,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透過祭祀先師,我們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儒家文化,培養更多的人才。
旁白:戊辰日,祭大社大稷的儀式在專門的祭祀場所舉行。祭祀臺上,擺放著各種祭品,祝文表達著對社稷的敬畏和對國家繁榮的祈願。
祭祀官(高聲誦讀祝文):“維洪武二年,歲次己酉,二月戊辰朔,越祭日,皇帝遣某官,敢昭告於大社之神、大稷之神……”
旁白:隨後,遣官致祭於昭烈武成王,儀同釋奠,牲用犢一、羊一、豕一,幣用白色,莊重的祭祀儀式,彰顯著對武成王的敬重。
旁白:在皇宮內,禮部尚書崔亮與太常博士孫吾與就仁祖淳皇帝陵名曰英陵的祭告之禮展開了討論。
崔亮:依我之見,俟英陵碑石成,遣太常行祭告禮,更為妥當。陵寢乃先帝安息之所,祭告之禮關乎皇家尊嚴和國家禮儀,不可草率。
孫吾與:我認為應即刻舉行祭告之禮,以表達對先帝的緬懷和敬意。
旁白:兩人各執一詞,最終經廷議,認可了崔亮的觀點。
旁白:同時,詔定侍儀舍人及校尉刻期冠服。禮官議擬侍儀舍人導禮依元制用展腳幞頭、窄袖紫衫等,校尉執仗依元制首服用金額交腳幞頭等,刻期冠為方頂巾等,朱元璋準可。
禮官:陛下,這些冠服制度的確定,有助於規範宮廷禮儀,彰顯我大明的威嚴和莊重。
朱元璋:禮儀乃國家之大事,關乎國體和民心。務必嚴格執行,不得有絲毫差錯。
旁白:壬午日,朱元璋躬享先農,以後稷氏配祀,畢耕籍田於南郊。先農壇位於南郊,規模宏大,籍田的尺寸也有嚴格規定。祝文表達著對先農開創農事的敬意。
朱元璋(親自耕種籍田,神情莊重):農乃國之本,朕親自耕種籍田,就是要讓天下百姓知道,我大明重視農業生產。只有百姓衣食無憂,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第四幕:軍事風雲
時間:洪武二年二月,軍事行動期間
地點:太原、大同、通州等地
旁白:在太原的明軍軍營內,大將軍徐達正在部署軍事行動。
徐達:常遇春、馮宗異,我軍需繼續進發,擴大戰果。忻州、崞州、代州、堅州、台州等地,要儘快將糧食和芻豆運往大同。大同乃北方軍事重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控大漠,西扼黃河,東接北京,南屏太原,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防線。我們必須確保大同的物資供應,才能穩固北方防線。
常遇春:末將明白,定當全力配合,確保物資順利運達。
馮宗異:我這就去安排,保證按時完成任務。
旁白:都督同知張興祖奉命將宣武、振武、崑山三衛士卒守大同,加強大同的防禦力量。
張興祖(向徐達行禮):大將軍放心,我定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