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洪武七年九月(第1/4 頁)
洪武七年九月:朝局初動,風雲漸起
【洪武七年九月癸亥朔,南京皇宮的奉天殿內,氣氛莊重而肅穆。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威嚴地掃視著殿下的群臣。】
朱元璋(聲音沉穩,不怒自威):“今日朝堂,可有要事啟奏?”
吏部尚書(上前一步,恭敬地呈上奏摺):“陛下,臣啟奏一事。兵馬指揮司副指揮世家寶,任職期間勤勉盡責,政績斐然。臣等商議,擬任命其為兩浙鹽運司副使,望陛下恩准。”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中透露出一絲審視):“世家寶朕亦有所耳聞,其能力尚可。既如此,准奏。賜公田米五十石,以彰其功。”
【旁白:兩浙地區,包括如今浙江、江蘇部分割槽域,是明朝重要的鹽產地。鹽運司掌控著食鹽的運輸和銷售,關係到國家的財政收入。世家寶獲此任命,肩負重任。公田米的賞賜,不僅是對他的褒獎,更是一種激勵,期望他在新崗位上能為朝廷帶來更多收益。 】
吏部尚書(跪地謝恩):“陛下聖明,臣代世家寶謝主隆恩!”
【次日,甲子日,一則訊息傳入朝堂。】
監察御史(神色憂慮,上前奏報):“陛下,鞏昌府安定縣傳來訊息,昨日下了一場冰雹,莊稼受損嚴重,百姓恐有饑荒之憂。”
朱元璋(眉頭緊皺,臉上露出關切之色):“鞏昌乃西北要地,關乎邊防穩固和百姓生計。即刻派人前往安撫,檢視受災情況,開倉放糧,務必保障百姓的生活。”
【旁白:鞏昌府,地處今甘肅隴西一帶,是中原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重要。當地農業受雹災影響,可能引發糧食短缺,進而影響邊防軍需。朱元璋的及時決策,體現了他對邊疆地區和民生的重視。 】
戶部尚書(領命道):“臣遵旨,臣即刻安排人手前往。”
【乙丑日,禮部太常司官員出列。】
禮部太常司官員(恭敬地說):“陛下,關於祭祀拜禮,臣等經反覆研討,認為現有禮節繁瑣,不利於祭祀的高效進行。特來向陛下奏明,懇請陛下定奪。”
朱元璋(思索片刻,緩緩說道):“祭祀乃國之大事,需莊重肅穆,但也不可過於繁瑣。依朕看,將拜禮簡化為十二拜,既不失莊重,又能提高祭祀效率。”
【旁白:祭祀在古代是重要的國家儀式,關乎國家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傳承。朱元璋簡化拜禮,是對傳統禮儀的一次革新,在保證祭祀莊重性的同時,也順應了時代發展,提高了行政效率,展現出他的改革精神。 】
禮部太常司官員(跪地領旨):“陛下英明,臣等定當遵照執行。”
朝中變故,民生與外交交織
【戊辰日,朝堂上氣氛沉重。】
中書省官員(神色悲痛,跪地奏報):“陛下,中書平章政事李思齊,於今日病逝,享年五十二歲。”
朱元璋(臉上露出哀痛之色,長嘆一聲):“思齊跟隨朕多年,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如今他這一去,實乃朕之臂膀折損。厚葬李思齊,追封諡號,以彰其功。”
【旁白:李思齊作為中書平章政事,位高權重,在明朝建立和初期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離世,不僅是朝堂的重大損失,也可能對朝局的穩定產生一定影響。 】
【庚午日,松江府華亭縣官進京面聖。】
華亭縣官(恭敬地呈上奏摺):“陛下,臣有一事啟奏。松江府華亭縣現有沒官房屋,臣以為可將其改造成養濟院,以安置那些無家可歸、鰥寡孤獨之人。望陛下恩准。”
朱元璋(眼中露出讚許之色):“此乃善舉,朕準了。民生之事,不可忽視,務必將養濟院辦好,讓百姓感受到朝廷的關懷。”
【旁白:松江府華亭縣,即現在的上海松江,是江南富庶之地,但也不乏生活困苦之人。將沒官房屋改造為養濟院,既合理利用了資源,又解決了民生問題,體現了朱元璋對百姓的關愛和對地方治理的重視。 】
【辛未日,朱元璋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
朱元璋(神色堅定,語氣果斷):“朕決定,罷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及信寶局。同時,置寶鈔提舉司及相關機構,並任命官員。”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
戶部尚書(上前一步,面露疑惑):“陛下,市舶司掌管海外貿易,對國家財政收入頗為重要,為何突然罷黜?”
朱元璋(目光深邃,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