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洪武七年八月(第1/2 頁)
朝堂之令:心繫蒼生的聖意
【洪武七年農曆八月,南京的皇宮之中,氣氛莊重而嚴肅。奉天殿上,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堅定,掃視著下方的一眾朝臣。】
朱元璋(神色關切,語氣沉穩):“朕近日聽聞,京畿之地民庶眾多,其中鰥寡孤獨廢疾無依者,數量亦不少。如今舊養濟院狹隘,難以容納,朕心憂之。”
【眾朝臣紛紛低頭,聆聽皇帝的聖意。】
禮部尚書(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陛下宅心仁厚,心繫百姓,實乃我大明百姓之福。只是這養濟院之事,具體該如何施行,還望陛下明示。”
朱元璋(微微頷首,目光望向遠方):“朕命你們於龍江擇閒曠之地,構建260間房屋,用以安置這些無依之人。此事關乎民生,不可有絲毫懈怠。”
【旁白:南京,作為明朝的都城,彼時稱應天府,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匯聚了來自各地的百姓。京畿地區的穩定與百姓的生活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根基。而龍江,位於南京城附近,是交通便利、商貿繁榮之地,在此處選址建造房屋安置鰥寡孤獨廢疾者,既能方便他們的生活,也便於朝廷的管理和照顧。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朱元璋對民生的高度重視,展現出一位開國君主的擔當與胸懷。 】
工部尚書(連忙出列,領命道):“陛下放心,臣等定當全力以赴,儘快落實此事。”
【眾朝臣齊聲應和:“謹遵陛下旨意!”】
南京之行:政令的高效執行
【聖旨頒佈後,南京的官員們迅速行動起來。工部侍郎帶領著一眾工匠,來到龍江勘察選址。】
工部侍郎(指著一片空曠之地,對身旁的工匠們說道):“陛下有令,要在此處構建房屋,安置那些無依之人。大家務必用心,將這房屋建造得堅固又舒適。”
工匠甲(點頭應道):“大人放心,咱一定好好幹。只是這工程不小,得抓緊時間籌備材料。”
工匠乙(接著說):“是啊,這可是關乎眾多百姓的大事,可不能馬虎。”
【眾人齊心協力,開始了緊張的建造工作。他們四處採集木材、石料,日夜趕工,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旁白:在古代,建築工程的開展並非易事,尤其是大規模的房屋建造。工匠們不僅要具備精湛的技藝,還要應對各種實際困難。但在朱元璋的嚴令和官員的督促下,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展現出對朝廷政令的高度執行力。這也反映出明朝初期,官僚體系的高效運轉,能夠將皇帝的旨意迅速轉化為實際行動,為百姓謀福祉。 】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260間房屋終於順利建成。】
工部侍郎(滿臉欣喜,向南京知府彙報):“大人,龍江的房屋已經建造完畢,您可前去檢視。”
南京知府(滿意地點點頭):“好,咱們這就去看看。”
【兩人來到龍江,看著整齊排列的房屋,南京知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南京知府(感慨道):“這下好了,那些無依之人終於有了安身之所。咱們這也算是不負陛下的重託了。”
【很快,南京知府便組織人手,將鰥寡孤獨廢疾者一一安置到新建成的房屋中。】
【旁白:這些房屋的建成,不僅為無依之人提供了遮風擋雨的住所,更給予了他們生活的希望和尊嚴。在那個時代,能夠得到朝廷如此的關懷,對於這些弱勢群體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恩賜。而南京官員們的高效執行,也為其他地區樹立了榜樣,彰顯了朝廷治理國家、服務百姓的決心和能力。 】
華亭之詔:舊居養院的新生
【一個月後,遠在華亭縣(今上海)的官員們也收到了朱元璋的聖旨。】
華亭知縣(恭恭敬敬地接過聖旨,心中滿是敬畏):“陛下旨意,要我等對宋朝留下來的居養院進行翻修,修好後讓沒有住房的華亭百姓居住。”
主簿(在一旁說道):“大人,這可是陛下對咱們華亭百姓的關愛啊。只是這居養院年久失修,翻修起來恐怕不易。”
華亭知縣(堅定地說):“不管有多大困難,咱們都要完成陛下的旨意。先去看看居養院的情況吧。”
【眾人來到居養院,只見房屋破舊,牆壁斑駁,屋頂也有多處破損。】
華亭知縣(皺著眉頭,沉思片刻):“這樣的情況,確實需要好好修繕一番。你去召集些工匠,咱們儘快開始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