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眾擎易舉(第1/3 頁)
郭凌峰面對著眼前這些貪婪的面孔,心中沒有絲毫畏懼,反而燃起了一團熊熊烈火。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教育的爭論,更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各位,”郭凌峰的聲音不高,卻充滿了力量,“我理解你們的擔憂,但教育並非是剝奪,而是給予。孩子們是國家的未來,難道你們希望他們永遠被困在這窮鄉僻壤,重複著祖輩的命運嗎?”
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最後落在了那個肥頭大耳的鄉紳身上,“你說把孩子送去私塾,可這村子裡,又有幾個孩子能夠負擔得起私塾的費用?你們口口聲聲說為孩子好,可實際上,又有多少孩子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
郭凌峰的話語如同一把利刃,刺破了這些人心中的虛偽。一時間,人群中鴉雀無聲,沒有人敢再反駁。
看到這一幕,郭凌峰知道,想要真正改變現狀,光靠言語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他聯合了大儒朱熹、學政等各方力量,經過反覆討論和調研,最終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教育資源分配方案。
這份方案明確規定了每個地區應設立的學堂數量、師資力量以及經費來源,並設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監督實施,確保每個孩子,無論出身貴賤,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
為了解決經費問題,郭凌峰還聯合陶夭夭,利用她廣泛的社交影響力,發起了一場全民教育公益活動。這場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從皇親國戚到平民百姓,紛紛慷慨解囊,更有無數志願者報名加入教育援助團隊,為那些偏遠地區的兒童提供幫助。
訊息傳到偏遠地區,那些原本對郭凌峰的改革措施充滿疑慮的人們,也漸漸轉變了態度。他們親眼目睹了嶄新的學堂拔地而起,看到了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的求知若渴的笑容,也看到了那些來自京城的天才學生,不辭辛勞地為孩子們授課解惑。
“郭大人,你看,那是我的兒子,他以前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現在竟然開始學習算術了!”一位老農激動地拉著郭凌峰的手,渾濁的眼中閃爍著淚光。
“是啊,多虧了郭大人,我們這些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有機會讀書識字了!”另一個婦女也跟著附和道。
看著眼前這幅欣欣向榮的景象,郭凌峰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教育改革的道路還很漫長,但他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改變這個國家的未來。
然而,就在郭凌峰沉浸在喜悅中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訊息卻打破了這份寧靜…………
一封來自京城的密信,打破了偏遠鄉村的寧靜。郭凌峰展開信箋,眉頭漸漸鎖緊。
信中傳來訊息,那些被派往各地教育援助中心的天才學生們,在克服了最初的不適後,竟然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們不僅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帶到了偏遠地區,更用自己的熱情和耐心,點燃了無數貧苦學子心中的求知火焰。
其中,一位名叫林舒的少年,在前往西南山區支教後,發現當地孩子們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學習狀態不佳。他便利用課餘時間,帶領孩子們開墾荒地,種植蔬菜瓜果,並結合自己學習的農學知識,教授他們科學的種植方法。在他的帶領下,孩子們不僅改善了伙食,學習勁頭也更足了。
而另一位名叫趙奕的才女,則在西北邊陲,用自己的繪畫特長,為當地孩子們開啟了藝術的大門。她教孩子們畫畫、唱歌、跳舞,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愛上了藝術,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也變得充滿了歡聲笑語。
這些來自京城的天才學生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知識的力量,也感染了無數貧苦學子。他們不再妄自菲薄,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夢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像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樣,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回饋社會。
與此同時,那些響應改革號召,前往各地支教的宮廷教師們,也克服了種種困難,在教育的第一線發光發熱。他們放棄了京城優渥的生活,甘願紮根偏遠地區,將自己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們。
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先生,在崎嶇的山路上跋涉了數日,終於來到了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看著眼前破敗不堪的學堂,和孩子們期盼的眼神,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孩子們,從今天開始,我就是你們的老師……”
來自京城和宮廷的新鮮血液,為原本死氣沉沉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學堂,書聲琅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