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適應五十年代初期生活第19章 鄰里的互助(第1/2 頁)
秋日的微風輕輕拂過四合院,帶來了絲絲涼意。李陽正準備出門,卻聽到隔壁傳來一陣嘈雜聲。原來是張大爺家的屋頂漏雨了,大家紛紛趕來幫忙。李陽二話不說,加入了修繕屋頂的隊伍。他搬著梯子,遞著瓦片,忙得不亦樂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張大爺家的屋頂很快就修好了。
“太謝謝你們了,”張大爺滿是皺紋的臉上寫滿感激,眼眶微微泛紅,“要不是大夥幫忙,我這老頭子真不知道該咋辦了。”
趙大叔笑著擺擺手,“張大爺,您這說的啥話,咱們都是一個院子裡的鄰居,互相幫忙那是應該的。”
孫大媽也在一旁附和:“就是,張大爺,您以後有啥難處,可千萬別客氣,儘管開口。”
李陽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笑著說:“張大爺,您就安心住著吧,這屋頂修好了,保準再大的雨也不怕。”
小順子蹦蹦跳跳地湊過來,“張大爺,您可得請我們吃頓好的,這幹活可費了我不少力氣呢。”他一邊說,一邊誇張地揉著胳膊。
張大爺被逗樂了,“好好好,等我去集市上買點肉,給大夥包餃子吃。”
眾人聽了,都開心地笑了起來。這場小小的修繕行動,不僅修復了張大爺家的屋頂,更讓四合院的鄰里情誼愈發深厚。李陽看著大家其樂融融的樣子,心中也湧起一股暖流。他發現,在這個時代,雖然物質條件並不豐富,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無比純粹和溫暖。
然而,這種溫暖的氛圍並沒有持續太久。幾天後,村裡突然傳來訊息,說鄰村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村民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這個訊息讓整個村子都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這可咋辦啊?”孫大媽滿臉憂慮,“鄰村的鄉親們可遭大難了,咱們得想辦法幫幫他們啊。”
趙大叔皺著眉頭,沉思片刻後說:“我看咱們可以組織村裡的壯勞力,給鄰村送些糧食和水過去,幫他們度過難關。”
大家紛紛表示贊同。李陽也積極響應,他雖然來自未來,但這種互幫互助的精神卻是共通的。他毫不猶豫地拿出了自己積攢下來的一部分糧食,準備捐給鄰村。
“李陽,你這孩子,”孫大媽感動地說,“自己的糧食也不多,還這麼大方。”
李陽笑了笑,“孫大媽,大家都是一家人,能幫一點是一點。”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裡很快籌集了一批糧食和水。趙大叔、建國、李陽等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主動請纓,組成了一支運送物資的隊伍。他們推著裝滿物資的手推車,踏上了前往鄰村的路。
一路上,大家都沉默不語,心情十分沉重。他們深知,這次去鄰村,不僅是送物資,更是傳遞一份希望和溫暖。當他們到達鄰村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們觸目驚心。只見田野裡一片荒蕪,土地乾裂,村民們面黃肌瘦,眼神中充滿了絕望。
“鄉親們,我們來給你們送吃的和水了!”趙大叔大聲喊道。
村民們聽到聲音,紛紛圍了過來。當他們看到送來的糧食和水時,眼中閃爍著淚花,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一箇中年婦女拉著趙大叔的手,泣不成聲:“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李陽和其他人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把糧食和水分發給村民們,並安慰著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李陽瞭解到,鄰村的村民們為了抗旱,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於旱災過於嚴重,他們的努力還是付諸東流。
“我們不能就這樣放棄,”李陽對大家說,“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幫助鄰村的鄉親們重建家園。”
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贊同。於是,李陽和村裡的幾個年輕人開始四處尋找水源,希望能找到解決旱災的辦法。他們翻山越嶺,走了很多地方,終於在一個偏遠的山谷裡發現了一條幹涸的小溪。
“這裡以前肯定有水流過,”李陽興奮地說,“我們可以想辦法把水引到村裡來。”
大家聽了,都覺得這個辦法可行。於是,他們開始動手清理小溪,挖掘渠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岩石堅硬,挖掘工具不足等。但大家並沒有退縮,而是齊心協力,共同克服了這些困難。
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地把水引到了鄰村。看著清澈的水流進乾涸的田野,村民們歡呼雀躍,眼中充滿了希望。
“多虧了你們啊,”鄰村的村長感激地說,“要不是你們,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趙大叔笑著說:“都是一家人,說啥謝啊。以後有啥困難,儘管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