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之間:任成與梁末秦初政治格局(第3/4 頁)
:“受教先生。”乃麾軍助王師。?
任成在幫助秦高帝取得黃河以南地區後,被任命為“兗州刺史”。秦高帝的這一安排,與其此前在入蜀後的安排如出一轍,也是在處於秦國為魏國區域之間的“兗州”,安排了任成這一秦魏雙方之間的“中間人士”留守,以期起到緩衝調和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秦高帝對這一“中間人士”也存在著擔心與懷疑,這一點主要體現在秦高帝安排張驍為東郡太守,後兼兗州長史,以對任成起到防備監視作用:
?帝圍東平,驍率軍先登拔城,以功拜東郡太守。時魏武莊公任成將兵自上庸發,道河南,與帝共克兗方。帝以兗方在秦、魏、梁、陳之間,須良將填之,又以武莊公與郝應有舊,居秦、魏之間,能隔離紓緩二國之爭,遂拜武莊公為兗州牧,填守兗州。而帝以武莊公與郝應素來情深,慮有他變,遂又使驍以安北將軍兼兗州長史,輔佐武莊公,亦為勘防。?
而任成作為已經在梁秦之際政治舞臺上活動數年的風雲人物,自然也理解到了其中的深意,因此在執政兗州期間,始終以和平發展當地經濟為其核心任務:
?武莊公既移填兗州,自知帝意欲使其守土而已,在州遂惟修守備,勸農桑,不有外伐志慮,驍為長史,協贊其實,兗部大治,流民歸附者相屬。?
?時成雖受詔移鎮,而在兗州惟修守備,勸農桑,不有外伐志慮矣(注曰:兗州亦在秦魏之間,故帝使成居於此,隔離和撫而已,成之所為,政宜也)。?
即使是在秦魏雙方發生軍事衝突時,任成雖然根據形勢作出了支援秦高帝的選擇,但仍然避免自身直接參與到雙方之間的鬥爭中:
?(開陽)七年,魏吳約共北寇於秦,武莊公將軍五萬,發洛援帝,既而知吳退而魏獨來寇,以郝應舊君,不欲與兵戎相見,遂使驍領其眾。?
?(開陽)七年,魏吳約共北寇於秦,事聞於成,成問於別駕左玄曰:“今魏吳大兵寇秦,何為之?”玄對曰:“魏吳雖至,必不協,待關中兵至,矣聖王之材、五州之力,郝應必不為敵,將軍今宜先師如洛,以立功勳。”成然之,將軍五萬,發洛援帝,洛南之戰,成雖不身登戰陣(注曰:以郝應舊主,不願相見兵戈),而所資甚繁。?
總而言之,在秦魏同時存在的這些年中,任成透過自身主動利用和經由他人利用其作為秦魏之間“中間人士”的特殊身份,在兩大勢力之間起到了重要的緩衝調和作用,對當時的政治格局具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秦魏之後:秦滅魏後的任成
秦高帝開陽十三年,隨著郝應“輿梓負櫬,肉袒出降”?,其所創立魏國最終為秦所滅,秦魏之間的對峙也宣告了結束。而隨著魏國的覆滅,任成作為秦魏之間“中間人士”的特殊身份也就隨之消失了,對於缺乏了緩衝秦魏之間的戰略價值的任成,如何保證自身的地位和安全,無疑是其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任成一方面不斷向東秦中央顯示自己的忠誠,如派遣兵馬協助攻滅江東:
?聖王伐士尚,武莊公使驍率眾,與齊武繆公高歲合兵南鄉,驍將兵東趣,逕逼下邳、廣陵,所到降下,如風靡草。?
?聖王伐士尚,任成使張驍率眾與高歲合兵南鄉,略定下邳、廣陵。?
最能體現任成在秦初如履薄冰的形勢下竭力顯示忠誠的,當屬其對秦高帝之女新蔡公主的態度:
?新蔡公主名約,降魏殤公淵(筆者按:魏殤公任淵是任成的兒子)。公主性躍動,常與高帝戲樂,帝頗愛之。至於及降,帝頗不欲之,公主亦泣不願離。會魏武莊公任成入京,帝與之宴,在中語曰:“朕有一絕世玉,欲示外人則不捨其離手,欲久藏府庫則恐其黯然不能展輝,成以為何如?”成會其意,乃對曰:“玉既陛下所有,雖示外人,而欲撫之時,敕取之則可。”帝又問曰:“外人不以朕煩邪?”成對曰:“普天皆王土,立地盡王臣,何以言煩?”帝遂悅,許降之,而時時召入,或一歲三召,一召留二月,魏國未嘗敢沮。?
任成在面對秦高帝的暗示時的反應,和魏國(此魏國指的是任成的封國)的“未嘗敢沮”的態度,無疑反映了任成此時的處境。
另一方面,任成在面對政治變動時,也保持著儘量不參與其中,以實現明哲保身的態度,如秦太宗“討不孝”時任成的行為:
?太宗討不孝,傳檄兗州,廢太子亦召成,成兩不應答,守境而已,人或勸之,其但曰:“寧無盛功,不可有過矣。”?
?兗州牧任成得二檄,亦惟守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