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司馬八達(第2/3 頁)
司馬朗十分喜歡人倫典籍,鄉人李覿等享有很高的虛名,但司馬朗經常公開地貶低他們的德行。後來李覿等人果真敗亡,人們才信服司馬朗的判斷。
6. 染病去世:
建安二十二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等人征伐東吳,到達居巢時,士兵之間發生嚴重的流行病。司馬朗親自巡視士兵病情,給士兵們醫治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最終不幸病死,時年四十七歲。他留下遺言說:“刺史蒙國厚恩,督司萬里,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癘,既不能自救,辜負國恩。身沒之後,其布衣幅巾,斂以時服,勿違吾志也。”
2.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等。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3. 司馬孚,字叔達。三國曹魏及西晉時重臣。自曹操時代起,就任文學掾,而後歷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司馬家執政期間,司馬孚因身份尊顯,歷任侍中、司空、太尉等重職,最終官至太傅,封長樂公。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拜為太宰,封安平王。他性格十分謹慎,自司馬懿執掌大權起,便逐漸隱退,至死仍以魏臣自稱,享年92歲。
司馬馗,生卒年不詳,字季達,河內溫縣人。他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四子,晉宣帝司馬懿的四弟,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司馬馗在曹魏時官至魯國相,受封東武城侯。死後,追贈太常,諡號為戴。他的兩個兒子司馬權和司馬泰在西晉時期較為出名。司馬權字子輿,被封為彭城穆王;司馬泰為高密文獻王。其孫輩中,司馬越、司馬騰、司馬略、司馬模、司馬虓等也在西晉歷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三國時期的司馬恂,字顯達,河內溫縣人。他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五子,晉宣帝司馬懿之弟。
司馬恂出仕曹魏,擔任鴻臚寺丞。不過他早卒,死後被追贈為大長秋。司馬恂至少有一個兒子名叫司馬遂。司馬遂在曹魏時為關內侯,後進封平昌亭侯,歷任典軍郎將、督鄴城守諸軍事、北中郎將、冠軍將軍等職。西晉時,司馬遂被封濟南王。
司馬進,字惠達,河內溫縣人,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六子,司馬懿的六弟。仕曹魏為中郎,封城陽亭侯。
司馬進的兒子是譙剛王司馬遜、高陽王司馬睦。司馬遜的後代司馬承曾擔任湘州刺史,在王敦之亂時起兵平叛,結果遇害。司馬睦的長子司馬彪曾作《九州春秋》《續漢書》,散見於裴注《三國志》中。其孫子司馬邃、曾孫司馬無忌、司馬毅等也在歷史上有一定的記載。
司馬進作為司馬氏家族的一員,在魏晉時期的歷史舞臺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其家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表現。不過總體而言,司馬進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較於他的兄長司馬懿等要小一些。
司馬通(生卒年待考),字雅達,河內溫縣人。他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七子,司馬懿的七弟。在曹魏時期,司馬通被封為安城亭侯。
司馬通的兄弟八人在當時被稱為“司馬八達”。曹魏正始二年(241 年)七月,大將軍曹爽架空司馬懿,將其升為有名無實的太傅之後,為了安撫司馬懿家族,增加了司馬懿食邑,使其食邑萬戶,並且司馬懿的兒子和兄弟十一人皆為列侯。司馬通很可能是在這個時候被封為列侯的,他在曹魏沒有擔任重要的官職或立下赫赫戰功,而是因司馬懿功勞頗多得以受到曹魏的封賞。
司馬通的兒子有司馬陵、司馬順、司馬斌。其孫子司馬隱,是西河王,為司馬斌之子。
司馬敏(生卒年待考),字幼達,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八子,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司馬防是東漢大臣,晉宣帝司馬懿的父親,司馬氏名門的代表人物。司馬敏的兄弟八人俱知名,被稱為“八達”。其祖父是司馬儁,東漢潁川太守。
司馬敏是西晉宗室,曹魏時期被封為安平亭侯。司馬敏無後,但司馬進的兒子高陽王司馬睦將長子司馬彪過繼給司馬敏。司馬彪曾作《九州春秋》《續漢書》,散見於裴注《三國志》中。
東漢末年河內名門司馬家族兄弟八人,他們的關係較為緊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同出一脈、家族觀念強:
司馬八達都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的兒子,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