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司馬八達(第1/3 頁)
司馬朗(171 年—217 年),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東漢末年政治家,“司馬八達”之一,京兆尹司馬防之子,司馬懿之兄。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早年經歷:
機智應對質疑:司馬氏是漢末河內世族,家教嚴格。司馬朗九歲時,就因客人直呼其父的字而指出客人的不當之處。光和五年(182 年)十二歲時,透過經學考試成為童子郎。當時監考官懷疑他匿報年齡,他則回應自己家族中人世代身材高大,且自己沒有謊報年齡求仕途早成的想法,監試官最終認可了他。
脫董返鄉經歷:初平元年(190 年)董卓進入洛陽,司馬防要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回家鄉溫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軍隊抓住他去見董卓,司馬朗向董卓解釋了自己想回鄉的原因,董卓表示認可。興平元年(195 年),兗州刺史曹操與呂布在濮陽對峙,當年發生饑荒,司馬朗收留撫卹宗族眾人,代替父親教導諸弟。
2. 投效曹操:
為官多有政績:司馬朗二十二歲時,被司空曹操徵辟為司空掾屬,後出為成皋縣令,但因病去職,後來又復職為堂陽縣長。他治理政務寬惠,不行鞭杖之刑,民眾也不觸犯刑律。縣裡徵調百姓服役造船時,遷走的百姓因擔心他人手不足,私下回來相助。
提出重要政策:建安十三年(208 年)後被曹操徵辟為丞相主簿,提出地方郡國應召集常備士兵,既可抵抗外族侵略,亦可威嚇亂臣,此政策對曹魏影響深遠。
3. 出任刺史:後來司馬朗遷任為兗州刺史,實施了許多受百姓稱讚的政策,並且在軍旅之時以身作則,帶動節儉風氣。
4. 人物逝世: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東吳,到達居巢時,士兵之間發生嚴重的流行病,他親自巡視士兵病情,給士兵們醫治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時年四十七歲。
總的來說,司馬朗是一位有遠見、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員,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為地方治理和國家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這還有關於他的幾個小故事:
1. 童子郎之辯:
司馬朗自幼聰明伶俐,博學多識。漢靈帝光和五年,他十二歲時被推薦參加經學考試,對答如流,被選為童子郎。然而,監試官見他身材高大強壯,懷疑他謊報年齡,便質問他。司馬朗從容回答:“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來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雖然年輕幼弱,卻沒有急功近利向上層攀援的習氣,更不會謊報年齡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的人生志向。”監試官聽後,經過核對確定了他的年齡,認為司馬朗品行才能異於常人,最終錄取了他。
2. 勸誡李邵:
初平元年,董卓進入洛陽,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想搬遷至溫縣。司馬朗認為野王和溫縣唇亡齒寒,李邵揹負郡國人民的期望卻先行逃避,會造成沿山各縣民心動搖及騷亂,但李邵不聽。果然,溫縣遭到了劫掠,證明了司馬朗的先見之明。
3. 智脫董卓:
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在洛陽為官,董卓挾天子西遷長安時,司馬防本應一同西遷,但他讓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回家鄉溫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軍隊便抓住他去見董卓。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已去世的兒子同歲,為何要背叛!”司馬朗回答說:“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亂中輔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穢亂,舉薦了許多賢士,這的確是虛心深慮,即將成為復興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隨著威德的隆重,功業的著大,而兵災戰亂卻日漸嚴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連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樂業,因此要拋棄住家田產,四處流亡躲竄。雖然已在四方關口設定禁令,以重刑加以殺戮處罰,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風潮,這就是我為什麼會想回故鄉的原因。希望明公有所借鑑,稍加反省深思,那麼名聲就可像日月一般的榮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董卓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對他表示滿意,司馬朗得以安全返鄉。
4. 治理有方:
司馬朗二十二歲時,曹操提拔他當了堂陽縣令。他治理政務相當寬惠,即使不實行鞭杖之刑,民眾也沒有觸犯刑律的。當時,縣裡許多民眾被遷徙充實到都城裡去了,後來縣裡徵調百姓服役造船,人手不足,遷走的百姓聞訊後,紛紛私下相邀回來幫助他。司馬朗在軍旅之時,亦穿著簡樸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以身作則帶動節儉的風氣。
5. 識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