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邊塞四詩人(第3/3 頁)
人,世稱王江寧、王龍標,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其一生經歷豐富,創作風格獨特,在唐代詩壇乃至中國古代詩歌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貧苦,遊歷邊塞:王昌齡祖上曾是南朝世族,但到他這一代,家世式微已久,家境較為貧寒,早年依靠農耕維持生活。他曾遊歷河北、河東、河西、隴右等邊塞地區,寫下大量邊塞詩,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在此期間創作的。這段邊塞經歷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
進士及第,仕途坎坷: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又任汜水尉、江寧丞等職。但他因同情張九齡罷相,得罪李林甫等當朝權貴,曾被貶嶺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又因“不護細行”獲罪,從江寧丞任被謫龍標尉。
不幸遇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放棄官職從湖北返鄉。次年經過亳州時,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五十八歲。
2. 文學成就:
詩歌題材廣泛:
邊塞詩:王昌齡的邊塞詩對邊塞將士給予極大同情,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艱苦生活和悲慘命運,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既歌頌了唐朝軍隊的正義戰爭,也批判了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展現了邊疆戰事的殘酷激烈和將士們誓死衛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則以聲聲羌笛反襯出將士們對故鄉與親人的深切思念。
送別詩:他交友廣泛,留下了大量送別詩,感情真摯而不消沉,還帶有一種昂揚的格調。例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既表達了對親友的思念,又體現出自己的高潔品格和堅守氣節的決心。
宮怨詩:反映了宮廷生活的黑暗和嬪妃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無恥和喜新厭舊的行徑。同時,他的閨怨詩反映了戰爭對於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藝術特色鮮明:
意境高遠:他重視詩的意境,善於將情與景巧妙融合,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如“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一片濃愁淡緒被消散在無聲冷月之中,意境蒼涼而壯闊。
語言精煉:詩歌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他多選用大的數詞、有力度的動詞、準確的形容詞來表現有氣勢的大場景或有氣魄的大胸懷,體現出語言的力量美、氣勢美。
修辭巧妙:善於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烘托環境氛圍,為突出主題奠定情感基調,還擅長創設空間跳躍式背景切換為主題服務,如《芙蓉樓送辛漸》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以景襯情,情景相應。
3. 歷史影響:王昌齡是盛唐詩壇的先驅者和盛唐邊塞詩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高亢激越的邊塞詩和精萃優美的七言絕句,揭開了盛唐詩歌高潮的序幕。他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七絕聖手”的美譽也被後人廣泛認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