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邊塞四詩人(第2/3 頁)
的古體見長,氣質沉雄,境界壯闊,以渾厚骨力取勝。
3. 歷史地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又與王之渙、王昌齡、岑參合稱“邊塞四詩人”。他的詩歌在唐代詩壇具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的邊塞詩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之渙(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凌(一作季凌,又說一作季陵),生於洛陽,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是唐代著名詩人。其相關資訊如下:
1. 生平經歷:
出身仕宦之家:王之渙的家族是晉陽“太原王氏”,魏晉以來的名門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官至後魏絳州刺史,後移家絳州,祖父王德表又隨官遷至洛陽。到其祖父和父親時,官職不過縣令,屬普通仕宦之家。王之渙是父親的第四子,排行第七,自幼聰明,少年時就精通文章、窮經義。
仕途坎坷:玄宗開元年間,年近三十的王之渙以門子身份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在此期間娶衡水縣令李滌之女為妻。開元十四年(726年),他遭人誹謗而辭去官職,攜妻子歸鄉賦閒15年,遊歷四方。天寶元年(742年),再次入仕,補任文安郡文安縣尉,留下“智審黃狗”的軼事傳說,最終在任上染病不起,病逝於官舍,終年55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
2. 詩歌風格與成就:
風格特點:王之渙擅長邊塞題材,詩作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其詩意境壯闊雄渾,音韻流暢鏗鏘,情思高遠深邃,富有啟示性,反映出盛唐詩人開朗的胸襟。
詩歌成就:他精於絕句,被稱“盛唐無出其右”。僅憑藉傳世的六首詩,便贏得了享譽千年的詩壇地位。其中《涼州詞》和《登鸛雀樓》被譽為七絕和五絕的壓卷之作,《涼州詞》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3. 代表詩作: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意境恢弘,富有哲理,是千古傳誦的佳作。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描繪了邊塞的蒼涼景色和戍邊士兵的思鄉之情,意境深遠。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展現了當時的邊疆局勢和民族關係。
《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九日送別》:“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王之渙智審黃狗”是一個流傳下來的軼事傳說。故事大概如下:
天寶元年,王之渙補任文安郡文安縣尉。當時文安縣內有一個案件,民婦劉月娥的丈夫常年在外經商,家裡公婆已去世,她便與小姑子在家相依為命。為了安全,劉月娥在家裡養了一條黃狗。一天,劉月娥去鄰居家幫忙,小姑子留在家裡做活計。劉月娥忽然聽到屋裡傳來小姑子的呼喊聲,急忙跑回家,只見一個赤裸著上身的男人從屋裡跑了出來,她沒能攔住,男子很快逃得沒影。她跑進屋內,發現小姑子倒在血泊之中,胸口插著一把剪刀,最終小姑子因傷勢過重身亡。
王之渙詢問劉月娥是否看到兇手樣貌,劉月娥表示天太黑沒看清,只知道是個男人。不過王之渙問到一個重要資訊,事發時她養的狗一直沒有叫。王之渙思考後推斷是熟人作案,而且此人住所離劉月娥家不遠,有經常上門的條件。於是他命人按照特定範圍搜查,把符合條件的男子都帶到堂上,讓他們脫掉上衣。這時,王之渙發現一個男人胸前有明顯的抓痕,神色慌張,而當把狗牽到他面前時,狗對他顯得非常溫順。見此情景,王之渙突然變聲呵斥他,男子只能乖乖招認。
原來,這個男子是當地一個光棍,劉月娥家的黃狗便是他早年餵養大的。他看到劉月娥的小姑子長得漂亮,便動了邪念,熟悉劉月娥家的作息後,找機會潛伏進去欲行不軌,遭小姑子拼死反抗後將其殺害。王之渙靠著自己的才智,成功破獲了這樁奇案。不過,幾個月后王之渙就因病去世。
這則故事展現了王之渙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詩人,還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斷案能力。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的虛構和演繹成分,但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王之渙的敬重和讚賞。
王昌齡(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人,唐代邊塞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