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甲械(第1/2 頁)
光大二年(568年)正月。
周帝宇文邕與突厥公主和婚,旋立為皇后,親愛待之,又發府庫錢帛奉獻木杆可汗,並多賄突厥貴人,突厥善之。
執政宇文護欲全君臣之義,又懼宇文邕引突厥為援而誘朝臣與己爭鬥,亦多賂突厥,並加宇文邕之弟宇文憲為大司馬,固其宗親之位,以示天下己無異心。
是月,陳嶺南經略大使徐度卒於愛州,報書入建康,陳帝陳伯宗甚哀之,為之罷朝三日,詔贈司空,配享高祖廟庭。
詔其子愛州刺史徐敬成襲其食五千五百戶一等湘東侯,特旨不必降等。
復以(二品)鎮東將軍孫瑒為鎮南將軍、嶺南經略大使、都督廣州諸軍事,總嶺南之務。
二月。
建康,臺城,尚書省。
工部尚書毛喜正在向皇帝作去歲督造軍器的報告,只聽他道。
“去歲工部督大匠寺百工匠戶一千二百人,併發三吳百姓四萬人二十日勞役,共計得工一百一十萬。”
“及至上月,共造鐵甲八千三百領,馬甲兩千具,弩三千副,弓四千張,刀槍兵杖七千副,箭矢十萬。”
“工部計其所費錢糧物料,大率折錢二億四千萬。”
“其中鐵甲六千,馬甲二千,弩二千,弓三千,兵杖六千,箭矢五萬,已付建康左右諸軍,其餘則已藏入武庫。”
陳伯宗聞言眉頭微皺,他沒想到打造甲械如此緩慢且昂貴。
按毛喜所報的數字,一領鐵甲的成本足有一萬七千錢,相當於四十二石糧食,即一個成年男子四年的口糧。
更要命的是,一副這樣的全身鐵甲大致要費工八十日,要想大量生產,非得大規模徵發民間勞役不可。
所幸現下陳國的二十萬士卒,卻也不必全數裝備鐵甲,有個三、四萬眾的鐵甲步兵作為全軍精銳,卻也已經足以應付大部分的戰爭需求了。
須知道兩軍對陣,戰線極難超過十五里(即六公里),考慮到佇列間隔,一線兵力至多不過四千人。
以相對經濟的十列縱深計算,一場決戰級別的戰鬥,單方面能有四萬步兵參與便已足夠。
兵力達到此數之後,再往戰場追加兵力,其實意義已然不大。
這時代的戰場指揮依賴旗幟鼓角,受視野所限,八里(即三千二百米)之外,一線戰團與主將之前的指揮關聯將變得非常脆弱。
在那個距離之外,主將的即時戰場排程能力將近乎失靈,若是為了增加一線兵力,盲目拉開戰線,可能會給對手破陣的可趁之機。
而若是把更多兵力投入到縱深構築中,實際上也沒有太大意義,能正面打光十列戰線的戰鬥幾乎沒有,士兵總是會在那之前就發生潰散。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高傷亡比往往來自於士卒大量受傷之後的後續病症,而前後輪戰和添油戰術往往能實現士卒的大量受傷。
原時空安史之亂中的那場戰損比驚人的香積寺之戰或許便是這麼打出來的,兩軍在狹小的戰場上不斷用輪戰和添油的方式爭鬥,終於在破傷風之類的受傷併發症中兩敗俱傷。
上面這些知識算是這些時日,陳伯宗在武英殿聽聞軍中宿老講學之後得來的一些紙上談兵的心得,並不全然作得了真。
只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對於一場位於野外平原的戰鬥而言,誰前鋒的兩萬士卒在技術和裝備上更為精銳,誰就更有可能取得此類戰鬥的勝利。
理論上,當一支五千人規模的重甲騎兵在平原上發起衝鋒,如果沒有工事或戰車作為掩體,任何規模的步兵叢集都將面臨崩潰。
以步戰騎通常需要依靠工事和車陣作為依託,而一輛標準的戰車,即便不考慮六七萬錢一匹的挽馬,成本亦有三四萬錢。
要護衛一支萬人規模的步兵,沒有四、五百輛戰車是很困難,這樣便至少又要八九百匹挽馬,如此計算,便已要花上八千萬錢的裝備支出。
如果能用這些裝備防禦性戰車的錢去維持一支攻擊性的騎兵部隊,在經濟上,無疑是一件相當划算的事情,無怪乎原時空隋唐之際,車兵退出了戰場。
不過唐代不設車兵的傳統被後來的兩宋繼承,可兩宋又無法維持一支有相當戰力的騎兵部隊,沒有戰車掩護的兩宋步兵在野戰中敗多勝少,卻也不是什麼異事了。
總的來說,兩萬重灌甲士能在一切冷兵器步兵近戰中取得決定性優勢,五千重灌甲騎能擊潰一切沒有掩護設施的步兵叢集。
而只需一萬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