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密約(第1/2 頁)
光大元年(567年)十一月。
建康大雪。
秦淮河畔,朱雀航前。
河水悠悠,自東而西,穿過雪野,匯入大江。
江水滔滔,淘盡千古英雄。
北齊使團自壽陽入陳,過合肥入江,從採石登岸北向,徐行二日,方得到此南朝國門。
齊大司馬、馮翊王高潤下了車駕,侯在岸畔。
他現年不過二十五歲,模樣頗是繼承了些其母鄭大車的風采,舉止之間風度優雅,更顯俊逸。
舉目北望,遙見一行車馬緩緩而來,他向身側的蒼髯老者問道。
“王公以為迎我等者何人?”
這老者乃是本次齊國使團的副使,(從三品)散騎常侍王曦。
他過去久在齊孝昭帝高演的幕下任事,二人關係親好,皇建朝時,他乃是皇帝高演的首席謀主,只因彼時齊國胡漢相爭,他才未能班列三公。
高演死後,他雖被高湛疏遠,眼力腦力卻未有退步,此時得高潤之問,隨聲便道。
“必是陳主之弟安豐王。”
高潤聞言思忖之間,已有陳人侍者先來通報。
這來迎者,果是陳帝陳伯宗胞弟,食三千戶安豐郡王陳伯茂。
那位時論之中,今日陳國的儲副。
自覺受了尊重的高潤,心中不由一喜,便讚道。
“王公妙算,既是安豐王來迎,我等使命當易。”
王曦卻是望見了那車駕之側的幾個軍人行伍,知道此次南行,或將另有要事,緩緩道。
“大王之言雖善,我觀陳人所謀,卻當不止和親。”
“其中或有聯我攻周之算,大王當先思之。”
————
建康西北,大興皇寺。
北齊尚佛弊道,天保年中(555年),佛道辯論,齊帝高洋使道士、僧人較法術,道士敗,高洋於是令境內道士剃髮為僧,齊境道士遂禁絕。
陳伯宗雖有心安置齊人使團於玄都觀中,以抬高道門地位,知曉了其中情形之後,卻不得不將此念想作罷。
北齊使團數百人於是被安置在大興皇寺與左右諸寺中。
今日。
陳尚書左僕射到仲舉、中衛大將軍章昭達與高潤、王曦二人一同聽過了大興皇寺中的法朗大師講法,相聚於寺院的雅舍之內小憩。
所謂聞聽講法,自是掩人耳目,此時的屋舍之中,兩方已在輿圖之上爭論起來。
只聽高潤向章昭達道。
“依將軍之論,明歲我兩國舉兵同西,共擊偽周。”
“我則只得南陽,而南國盡得江漢,何以如此不公也?”
章昭達顯然有備,手指輿圖之上的南陽言道。
“南陽,西連武關,為關中出入之要津,北國得之,便可南北西迫周人,進取關中,最是善地。”
“江漢,南土水利之區,便舟船而不便車馬,以轉輸之費論之,南國得之有益,北國得之有損,大王才智超人,豈可不查?”
高潤聞言,雖覺有理,心下仍感吃虧,只目視王曦,要他相助。
王曦見了馮翊王眼色,知他心意,便爭道。
“章公所言雖善,然明歲攻周,我若助陳,幷州、河南、幽州,必增兵備,所費甚大,只一南陽,恐怕難酬。”
“我上皇恐將不從。”
卻是把高湛抬了出來,向章昭達施壓。
章昭達聞言,略一猶豫,道。
“我聞北國為備周人,冬日常沿河鑿冰,以使周人無所攻擊。”
“今有一謀,可令北國永無此患,二君可願聽之?”
高潤與王曦聽到章昭達的言語,俱都神色微變。
高湛繼位之後,耽於享樂,國家每歲的餘財多用在後宮之內。
淮南失後,雖稍有改觀,亦不過減國中賞賜稍留財貨備兵事,而宮中用度依舊。
高湛既無滅周之志,又無興兵之財,邊備自然以守備為主,攻守易形,邊將每歲遣人鑿冰防備,齊國有識之士皆以為恥。
此際聞得章昭達有謀,二人目光相視,俱有興致,便皆道。
“請章公教之。”
章昭達知曉這兩位必然上套,便接言道。
“明歲攻周,我將舉兵先攻襄陽,周人南陽與關中之兵必來相救。”
“北軍可立寨於南陽之外,但與周人相持,不與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