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都督有何教我(第1/3 頁)
…
交州雖然地處偏僻,但曾經也曾過有過短暫的輝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便有不少中原士人逃至交州避亂,五胡亂中原後,晉室南渡,嶺南之地,包括交州,再一次迎來大規模的南遷。
魏晉南北朝以來,世家宗族逐步興起,準確來說應該是九品中正制的簡接推動,只要有人的地方便有宗族林立,交州也是如此。
交州為首的便是杜氏和陶氏,陶氏便是起始於東吳交州刺史陶基,出自丹陽陶氏,丹陽陶氏雖然在隋唐有所沒落,但在魏晉時期,也是非常強盛,如漢末的徐州刺史陶謙、東晉名將陶侃,以及名醫陶弘景、名士陶淵明等等,全部出自丹陽陶氏。
另外還有士氏,以漢末的交州刺史士燮最為出名;虞氏,以東吳名臣虞翻為代表,虞翻出自會稽虞氏,虞翻因觸怒孫權,貶謫交州,在交州生活十餘年,直至終老,其子嗣也在交州繁衍立足。
而現在執掌交州兵權的司馬兼統軍杜之道,則出自交州杜氏,論其根基,則是出自京兆杜氏,那來歷也是相當不凡。
交州杜氏的起始可以追溯到東晉初年,當時京兆杜氏有一個人名叫杜元,官拜寧浦郡太守,寧浦郡便在交州附近,後因五胡南侵,中原大亂,杜元滯留嶺南,從此落籍交州。
杜元之子杜寶官拜交趾郡太守,杜寶之子杜瑗官拜交州刺史,而杜瑗之子便是劉宋名將杜慧度,剿滅晉末軍閥盧循,降服入侵劫掠的林邑國,官拜交州刺史,爵封龍編縣侯。
此後杜慧度之子杜弘文接任交州刺史,從杜寶開始,一連四代執掌交州,可見杜氏之強盛。
簡單來說,從東漢以來,交州由士、陶、杜等豪族掌控,只不過到現在,已經衰落許多,遠不如當年強盛,隋末丘和接任交趾太守(即交州刺史)後,更是整合豪族,以強橫之勢,控制交州軍政。
李壽來到交州後,倒是不像丘和一樣大權獨攬,他貪圖享樂,不理政務,在分清楚交州狀況後,便將政務交給陶氏,軍務交給杜氏,借用兩家的名望不費吹灰之力的掌控交州,同時也可制衡兩家,使得不得一條心。
不得不說,李壽這一招還真是走對了,也算是他的小聰明起到大作用,李壽本身沒有執政之能,若是交州宗族一致對外,抵抗他這位外來主官,那他在交州將寸步難行。
現在這種局面,軍政協調,他也可以安心的享樂,這已經算是最好的結果。
陶乾和杜之道二人看不上他,李壽也是心知肚明,但他這人只要享樂就行,心態穩得很,畢竟他也不指望在交州做出多大的功績,也不指望撈取名望,即便看不上他又如何,只要他們不是鐵板一塊就行。
“在德啊”,李壽親手給杜之道斟滿一杯茶水,言辭裡滿是欣賞,“你這個名與字是真的好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相信你也是‘明德’之人,我對你如何,你也曉得”。
“都督提拔之恩,某銘記於心”,杜之道正色拜道。
見杜之道這幅模樣,竟是絲毫沒有上道的意思,李壽的臉色也是緩緩變得陰沉。
“既如此,我也就跟你直言了”,李壽沉吟一番,直視著李壽的眼睛,“真臘的事你也有參與,現在事漏了”。
杜之道聞言一驚,驚詫的看向李壽,然後直言道:“那一份我沒動過”。
“呵”,李壽嗤笑一聲,“沒有動過就可以當做沒參與嗎?在德啊,你何必如此天真”。
聽到這話,杜之道陡然色變,眼皮子直抖,“都督,你、你這是何意?”
“別緊張”,李壽臉色一轉,便是堆起笑意,伸手安撫道:“若有罪責,當在我一人身上,牽扯不到你們”。
看見杜之道一副將信將疑的神情,李壽直接說道:“隱瞞西南諸夷動亂,影響嶺南海貿,乃至於影響到廣州市舶司的推行,這次我算是栽了,相信不久後,朝廷便有旨意傳來,我最好的結果便是罷官”。
杜之道聽得心驚肉跳,“都督,應當、應當不至於吧,你可是皇室宗室”。
“呸”,李壽啐罵一聲,面露鄙夷的嗤笑道:“狗屁的宗親,有時還不如一個外人,你要知道,朝廷為整肅吏治,公正法紀,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所謂的皇室宗親,更是毫不留情,這就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這一點杜之道也明白,皇帝要豎立威信,表示公正執法,對於皇室宗親不治則已,一治便是毫不留情,其目的便是做給外人來看,以示朝廷大公無私。
“我走之後……”,李壽換一個舒服的姿勢,仰靠在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