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高太尉(第2/3 頁)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隨後轉身離去。
李君羨見狀也是感慨萬端,往後揮揮手,一名禁軍手捧托盤上前,盤中赫然是一匹白綾。
盧祖尚看著那匹白綾,悽然一笑,起身整理衣襟,肅理儀容,傲然道:“吾弋陽郡公,瀛洲刺史,十九歲起兵,縱橫江淮,宣州一戰,先登拔城,手刃賊子數十人,豈能死於這婦人之物”。
隨後走到一名禁軍前,“借刀一用”。
那禁軍緊握刀柄,看向李君羨。
見李君羨點頭,方才將佩刀獻上。
盧祖尚拔刀一看,嘖嘖讚道:“好刀,飲血的刀”,隨即橫刀自刎。
盧福抱著盧祖尚的屍身嚎啕大哭。
禁軍上前取過橫刀,再探探鼻息,朝李君羨點頭示意。
“節哀”,李君羨看一眼富麗堂皇的盧府,轉身離去。
鮮衣怒馬、年輕俊彥、青年良將……這些詞彙來形容盧祖尚毫不為過。
十九歲聚兵起義,割據一州,受偽鄭王世充冊封沈國公,隨後大戰江淮,成名於世,牧守一方後,政績斐然,無論軍政,盧祖尚全部做到無可挑剔。
只是終究恃功自傲,挑釁皇權,否則其前途不可限量。
當李君羨回到甘露殿覆命後,李世民只是一陣沉默,隨後只說了一句,“知道了”。
李君羨略作猶豫後,便將周範前往盧府之事如實道來,李世民微微一怔,只是擺擺手示意。
“宣政事堂…”,良久,李世民忽然出聲道,然後只說到一半,便是打住,“擺駕政事堂”。
李世民直接來到門下政事堂,落座過後,見四位宰相齊聚於此,李世民不由得有些意外。
政事堂常設於門下省,按道理來說,若無議政,尚書左右僕射以及中書令應該在尚書省以及中書省,既然四人齊聚,那一定是正在議政。
“諸公齊聚一堂,不知所議何事啊?”李世民端起茶杯,輕聲笑道:“一時興起便來看看,也是巧了,說來聽聽”。
高君雅低首垂眉,作為門下省的主官,侍中高士廉最先回應。
“陛下,盧季良抗旨不遵,已經伏法,臣等在此商議何人適合接替交州都督之位”,高士廉沒有半點隱瞞,如實道來。
只是話音落地後,一陣寂靜,房玄齡抬頭看看高士廉,袖炮裡的手不由得微微一緊,然後緊接著說道:“正是,陛下,交州要地,不可忽視,都督之位,還需早些定奪才好啊”。
李世民面無表情,看不出悲喜,只是微微頷首,看一下四人。
“諸公,此議誰人主事啊?”李世民微微俯身前傾,沉聲問道。
高君雅當先拱手,“回陛下,臣主事”。
李世民微微頷首,“那高相公覺得何人合適?”
聽得這話,在場其他三人也是神色一變,紛紛看向高君雅。
高君雅面不改色,聲音依舊如往常一般沉穩,“回陛下,經議,越州都督李大亮最為合適”。
“李大亮?”李世民眉頭一挑,隨後擊掌讚道:“甚好,高相公公忠體國,目光如炬啊”。
李大亮也是開國大將,其曾祖父李琰在後魏時官至度支尚書,其父李充節仕隋為朔州總管。
李淵入主關中後,李大亮從洛陽千里迢迢來投,後屢立功勳,從徵輔公柘後,以功擢其為越州都督。
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從功績,亦或是能力上看,李大亮擔任交州都督綽綽有餘,絕對沒有任何異議。
可見高君雅等在議此事時,絕對是一片公心。
從另一方面來說,李大亮乃是關中涇陽人,屬於關西豪族,跟關東出身的高君雅、房玄齡等人毫無淵源,甚至在政治立場上,還屬於對立面,這便是李世民讚歎公忠體國的原因。
隨後李世民毫不遲疑,也不再議,直接定奪
“傳旨,越州都督李大亮,遷交州都督,爵封武陽縣男”。
眾人紛紛應諾。
李世民拍拍衣襟,起身走到高君雅身邊,看著高君雅略顯斑白的鬚髮,也是由衷嘆道:“歲月不饒人吶”。
隨後大步離去。
“高公”,房玄齡一臉急切,“這……為何如此啊?”
“你這是將我們都給瞞住了啊”,蕭瑀搖頭苦笑道。
高君雅擺擺手,看看在場的三人,點頭慨嘆道:“聖上所言極是,歲月不饒人啊”。
“你……早就想好了?”高士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