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 第三百零四章 理學本質

第三百零四章 理學本質(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秦朝歷險記斬神:我神級選擇,林七夜麻了四合院:我在火紅年代悠閒度日我今年八歲,前來酸棗會盟綜漫:逍遙客林鵬的宋朝之路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頓黑打!乖軟宿主!釣懵了末世偏執怪物現代魂耀古:宇軒傳奇錄水滸之書生王天下明朝皇帝往事四合院:重生54,開局成為戰神重生辭官:祝她和白月光鎖死趙匡胤演義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四合院:開局請何大清迴歸高衙內的恣意人生哎呦,誰家權臣抱著昏君親呀大明抄家王穿到古代後我成了小哥兒

“理學的本質即道學,窮理明道之學。”

“道,便是人所走的路,理,為玉石的紋理。道理合並,那就是沿著正確的道路走下去,才能通達,順著紋理雕刻,才不至於毀壞玉石,才能成器。”

林煜說到此處,頓了頓又看著楊榮繼續講道:“你剛才回答理學之祖為二程,二程之師又為周敦頤,這句話其實不完全正確。”

“大明理學雖然傳承自二程和朱熹,但實際上兩宋開闢的理學,最初並不止二程一家。”

“北宋晚期,理學興盛,先後有周敦頤這位理學祖師開創的‘濂學’,再到張載為代表的‘關學’,王安石主張變法的‘新學’,以二程為代表的‘洛學(理學)’,再到蘇軾為主的‘蜀學’……”

各家學派相互開宗著書,有如百花齊放,這對宋朝的文學思想發展來說,本是一件好事。

但很可惜……

理學的百花齊放,並沒有趕上一個好時候。

先是王安石主張熙寧變法,由新學為主的變法派,與舊黨的司馬光(洛學六先生之一)發起黨爭,打擊所有旁門學派思想。

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乃至近現代……),但凡有新學派想要謀求發展,除了自身需要有過硬的思想綱領,最重要的無非就是兩樣東西——官身和皇帝。

沒有這兩樣東西的外力加持,任何學派思想都別想發展壯大。

新學同時得到了二者的支援,新學領袖王安石權傾朝野,又有宋神宗在背後支援,直接將沒有任何政治助力的洛學打擊的不成氣候。

至於蘇軾的蜀學、張載的關學……

前者被一路貶官到了海南島,後者倒是稍微好些,但隨著張載熙寧十年辭官歸養,關學自此也是一蹶不振。

當然,這二者的學派之所以快速消失,也不全是王安石一人的“打壓”。

比如蘇軾代表的蜀學,用《宋元學案·荊公新學略序錄》的評價:“蘇氏出於縱橫之學亦雜於禪。”

在宋朝理學大發展時期,各家學派實際都喜歡摻雜一些佛學的東西,但唯有蜀學融合最甚,導致蜀學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完全把儒、釋、道三家意圖融匯在一起。

這給蜀學的發展極大提高了門檻,再加上蘇軾在歷史上的一系列迷之操作。

他先是對國家的弊端叢生感到不滿憂慮,清晰的認識到了國家日益的積貧、積弱局面,因此主張銳意改革,但又極力反對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

蘇軾甚至還曾經上書宋神宗說:“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貴。”

說人話就是,蘇軾認為國家應該注重百姓和士大夫的道德修養,應該著重正人心、淳風俗,而不應該單純追求變法圖強,認為王安石富國強兵的改革並不合適。

這引起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同時不滿,然後就被一路貶官,直至貶到了海南島,幾乎等同流放。

但隨著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上臺,蘇軾作為曾經跟新法唱反調的“精神舊黨”,得以被召回。

而後……

蘇軾開噴司馬光,認為司馬光盡廢新法,是在誤國害民。

總結來說,就是蘇軾有自己認為的一套改革標準,不認同王安石的過激變法,也不認可司馬光完全廢除新法的保守行為,再加上蘇軾為人太剛,都被貶到地方了,還敢寫信大罵權傾朝野的王安石。

他不被排擠,誰被排擠?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晚年王安石下野,還跟蘇軾這個曾經的政敵成了好友。

蜀學沒落,在於剛極易折,本身又太過駁雜,很難有所發展。

關學不盛,就純粹是學派倒黴了。

先說張載這位關學創始人,自從嘉佑二年進士及第後,便一直外放擔任基層地方官,職位偏低,二次受詔擔任的也不過是同知太常禮院(禮官)。

前面說過,古代一個學派的興盛,取決於皇帝和學派自身的官身背景。

張載作為關學開宗祖師,官身太低也就很難助力其學說從諸多流派中脫穎而出。

更可悲的是,張載死後喪葬,都是在翰林院許將的努力下,皇帝才勉強下召“支喪葬半費”,而一年前其弟張戩去世時,朝廷撫卹的喪葬費竟是“全支”。

由此可見,連皇帝也不看好關學。

到了哲宗時期,乾脆有關學弟子張舜民欲為恩師的功德“討個說法”,遂上呈《乞追贈橫渠張子疏》,

目錄
大秦的諸天征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