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門閥、士紳(第1/2 頁)
為了做出區分,也為了這幾個學生都能方便理解。
林煜一直以來,說的都是封建專制王朝,而不是單純的封建王朝,不至於讓他們搞混了。
楊榮當下主動作答道:“何為封建專制,這要分開來看,林先生的意思也應當說的不是封邦建國,而是突出在後面的專制,唐時柳宗元曾經有寫過一篇《封建論》,專門論證痛斥了分封制優於郡縣制的謬論。”
說到這裡,楊榮頓了頓,因為這等謬論千年來,一直都有人在“堅持”,都不好說這些人是不是腦子被門夾過,還是單純的智障。
就連本朝大明,也曾出過兩位贊同“封建”的奇人。
一位叫方孝孺,一位叫解縉。
(兩則冷知識:1、方孝孺沒被誅十族,這確實是謠言,在明中後期還有方孝孺的後人做官,連糊塗賬《明史》也不敢確定方孝孺是否真被誅十族了,只是進行了記錄,還不止一種死法。
2、解縉倒是寫下了“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但根據考證,汪廣洋比他更早寫過這首“畫虎”詩,且汪廣洋去世時,解縉只有十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是解縉化用其意,來勸說朱棣)
楊榮又繼續說道:“用柳宗元在《封建論》中的觀點,秦的過失是濫用民力,嚴刑酷法,致使郡縣制沒能成功,而漢的過失是部分地採取了分封制,造成了郡縣制不徹底,唐的過失就是兵制出了問題,致使地方軍權過重,逐步藩鎮軍閥化。”
“秦、漢、唐三朝,它們的過失都不在郡縣制。”
“所以,林先生所說封建專制王朝,意思應該也是差不多的……”
“《韓非子·亡徵》雲:嬰兒為君,大臣專制,樹羈旅以為黨,數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
“而《左傳·昭公十九年》也說: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晉大夫而專制其位,是晉之縣鄙也,何國為之?”
這兩句話中的“專制”,其實都有獨斷專權的政治含義。
楊榮藉此繼續說道:“林先生所言封建專制,應當說的還是作為中樞的朝廷,給了地方過多的權力,導致鄉紳為主的地方趁機坐大,以至於‘皇權難下鄉’,雖名為郡縣,但卻形如封建,故為封建專制。”
“嗯,”林煜點頭,笑著講道,“你說的倒也貼切,這也確實可以套用到包括大明在內,所有王朝的統治模式,哪怕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滅六國,大一統,始郡縣,統一度量衡,實際它的主體政治結構,依舊沒能擺脫曾經戰國時代的‘家族-諸侯-國家’的天下一體化統治模式。”
一說到“天下”,在座的幾人除開鄭和、袁忠徹外,其他三人全都瞭然於胸。
周公始創“天下”,並以尊周王室為“天子”的形式,讓“周天子”成為了“天下”體系內的共主。
也就是士大夫的小家族,到無數士大夫家族組成了諸侯國,再到無數諸侯國聚成的“天下九州”。
這套統治模式整體來說,幾乎趨近完美,不僅將國家體系完整的搭建了起來,讓所有處在這套體系下的家族、諸侯王,都被迫心甘情願的按照同一套親疏遠近的“五服”體系,行“在祀在戎”的國之大事。
唯一的bUG就是,周公的“天下”太完美了,完美到讓“周天子”都變成了多餘的。
於是乎,周朝與夏、商一樣,全都滅亡了(夏朝都城遺址今年被成功挖掘了,有著都城,就意味著夏朝是毋庸置疑的國家,而非是“文明”)。
不過,這套傳承自周公的“天下”體系卻是一直週而復始,迴圈延續了兩千多年。
自始皇帝大一統開始,周公“天下”體系下的“家族-諸侯-國家”三位一體,雖然被始皇帝用暴力消滅掉了“諸侯”,改為了郡縣制,但所謂的“中央集權”依舊還是有些不徹底。
因為三位一體下的諸侯沒了,但最底層的“士大夫”家族還在,他們仍然控制著帝國到基層的大部分權力。
始皇帝也嘗試了一些改革措施,想要徹底消滅這些周朝以來的“士大夫”貴族,完成大秦的中央集權,做到帝王君主絕對專制。
但很可惜,始皇帝最終還是失敗了。
後世但凡想這麼幹的皇帝,也全都失敗了。
秦漢到盛唐,貴族門閥昌盛了一千多年,才終於在唐朝被科舉造就的“進士(民進身為士)”削弱,又被唐末亂世一波帶走。
黃巢(真)吃人不吐骨頭,屠戮百姓無數,還能有點“正面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