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 第三百四十四章 哪有什麼禪讓

第三百四十四章 哪有什麼禪讓(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苟到最後,我成了一方雄主跟史上最穩太子搶皇位?我不幹!哈哈大漢那些事兒鬼滅繼國家的第三子海賊,從暴打青雉開始明朝寫作素材大全亂世風雲之命運交錯鬼滅:開局遇到一條魚異能者穿越到東京喰種穿越現代女王的古代稱霸路快穿之摸魚日常海賊,龍之劍歌斬神:獻祭而已,咋就成反派了?戰錘:決定走群星包圍亞空間路線盛唐!我這個瘸腿太子調教四方!執掌風雲:從一等功臣走向權力巔峰2153,我再也不回去了三國:從縣丞開始的崛起之路大唐:小地主家的敗家兒子穿書太監太會審時度勢了!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

林煜接著這句話頭講道:“《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的便是,國家的建制和形成,離不開負責祭祀的貴族與巫師,透過這兩個階級群體的領導,才會形成一個國家的基本建制,其後就是無休止的戰爭與殺戮。”

“正如上古時代的涿鹿之戰,開端便是黃河流域的華夏部落文明,在黃河帶來的天然水利優勢下,得到了顯著的發展,這就使得黃河流域的各個小部落對於土地和人口的需求日益變大。

為了獲取這些需求,部落之間的兼併戰爭開始了,也就是最初的‘祀與戎’,伴隨戰爭規模變大,黃帝、炎帝、九黎(蚩尤)三大部落崛起。

其中的黃帝部落因為喜好畜牧,戰勝了喜好種粟的炎帝部落,炎黃合併,與蚩尤戰於涿鹿,才有瞭如今的黎民百姓。”

“黎民,九黎之民。百姓,炎帝、黃帝部的子孫。”

“之後,堯舜禹啟,因為戰爭頻次的增加,到了大禹時代,華夏這個大部落就已經很強大了,佔據了相當龐大的土地和人口,所以就有了姒啟奪位,開始了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家天下’的時代!”

說起來,姒啟稱王建夏的過程實際並不順利。

被史書讚頌的“堯舜禹”禪讓制,也並非真正的禪讓,而是往往伴隨著血腥的殺戮與兵戎相見。

其實這才正常,想想也知道,誰家得了首領的位子,有了近乎無限的權力,會甘願拱手再讓出去,而不是讓自己的後代繼承呢?

傳於子孫後代,才是人性該有的立場。

再看看歷史上的“堯舜禹”禪讓,李白曾專門寫過一首詩《遠別離》:“或曰堯幽囚,舜野死。”

而李白這詩的來源,則是借鑑於兩晉南北朝時期,出土於魏襄王古墓的《竹書紀年》(各種史書古籍的殘篇,因為是竹簡記錄,整理後就叫《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對舜的記載只有寥寥幾句:“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舜把堯囚禁在了平陽,自己取代了帝位,還派人阻擋堯的兒子丹朱的路,不讓他和父親見面,周族始祖后稷還把丹朱流放到了丹水。

韓非子也曾說過:“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大禹死後,姒啟稱王建夏,實際也是差不多的流程。

《竹書紀年》記載:“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

韓非子則把這段歷史解讀為:“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

又有《戰國策·燕策》記述:“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總而言之,便是鬥爭非常激烈,而且還幾經波折,“叛亂”的姒啟曾遭伯益的有力反擊,一度處於劣勢,甚至還被拘禁。

終於因有著姒禹的經營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實力更強,在擁護者的支援下,夏后氏及其擁護者聯合起來對伯益發動戰爭,終於打敗了伯益,使啟奪得了後的權位。

此後,夏後姒啟又繼而發動“甘之戰”,擊敗了強有力的有扈氏,徹底消除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奠定了夏王朝“家天下”的基礎。

林煜總結道:“正是夏後姒啟與伯益、有扈氏的接連戰爭,因為對於財富和權力的追逐,終於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發生的共同體權力。”

“於是乎,國家便出現了。”

“隨著類似的戰爭變得愈發頻繁,封建國家也會隨之擴張,而不斷變大、變強、變多……”

聽完這一席話,在場聽課的五人皆是略微沉默片刻。

鄭和倒還好,他本來就是軍伍出身,對戰爭和殺戮並不感到詫異,反而還覺得這才應當是真實的歷史。

不用真刀真槍,全靠個人道德,哪可能真的去傳承“天下共主”的大位?

如果真可以,那就只能說明,傳位的“皇帝”肯定已經被繼位的“皇帝”給完全架空了。

這不就與歷史上的三辭三讓一樣嘛,純粹走個過場罷了!

楊榮沒有鄭和那般看得開,因為他是儒家讀書人,認可的是“堯舜禹”禪讓美德,這也算是史書流傳下來的“政治正確”。

對於這幾乎算是從歷史邊角料裡摳出來的“真相”,不說讓

目錄
末世移動城堡東京:從巫女大姐姐開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