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瓷器(第4/4 頁)
“現有燒製的這些都是青色釉,單獨挑選匠人專事釉料的試配,想法弄出白色釉來。”胡亥慢慢踱回丹陛坐下,“想像一下,如果能燒出有白玉一般色澤的瓷器,那價值又會是多少?專配釉料的匠人可支年俸一百至一百五十石,且不限時間,一年兩年,十年八年,能做出來不能做出來,都無過無罪。當然我相信你會選出忠樸認真的人,不會拿著宮中薪俸混飯吃。”
張蒼看著眼前的青瓷,又想象了一下白瓷可能會有的樣子,眼中也不由得有些放光了:“陛下放心,臣一定挑選出忠其事的合適匠人。”
“匠人們原來的生活條件和薪俸都很差,讓所有匠人不敢不忠於事的就是嚴苛的秦律。”胡亥習慣性的叩擊著御案,“秦律是大棒,但大棒用的太狠,願做匠人謀生的人或許不會減少,但能打破原有方式製作新奇物品的人會受制於秦律威懾,也同樣被秦律打壓了,這也是我設立匠師臺的原因。但是在沒有入匠師臺的匠人中,也要大力鼓勵改變現有製法的匠人,只要有效就給獎賞。張蒼,你擬一個律條來給我看。”
“嗨。”張蒼施禮領詔。
胡亥將注意力轉向馮劫:“那個藤甲,試用的效果如何?”
少府在與小皇帝的不斷互動中,已經試製成了少量藤甲,交給太尉府實驗效果,今天馮劫就是來彙報情況的。
三國演義中所提到的藤甲,製作方式相當複雜,曾經有個電視紀錄片專門介紹了布依族製作藤甲的方法。首先是選藤,就有一大堆門道,然後是將青藤經過曬乾、手工編織、生桐油浸泡、曬晾,之後再進行多次的浸泡和曬晾,一套藤甲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其優點是重量輕、不怕水、透氣性強。
胡亥哪兒有這麼多時間來精工細作?所以詔令少府“差不多就得了”,目標是百步能抗踏張弩不被射穿。而且藤甲這東西非常適合在潮溼的地區使用,但在北方乾燥氣候下其柔韌性就要打不少折扣。
百步,相當於今天接近140米的距離。踏張弩強勁,拉力有六石(180kg),到了百步勁力雖然會衰減一些,但要用尖銳的透甲錐為箭鏃,射透常用的皮甲還是沒問題的,所以胡亥的這個要求並不算低。
歷史上最恐怖的弓弩當屬宋代的“神臂弓”,這玩意兒是弓是弩現在仍在爭議中。有歷史資料中記載“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就是說射到470多米還能射入榆木半個箭身長,真是神器!當然了,史料的說法也並非口徑全都一致,從宋代戰法上就有描述說神臂弓在“敵至百步乃發”,這就又產生了“三百四十步是最大射程,百步是有效射程”的另一種看法。三百四十步入榆木半箭確實有點嚇人,所以本老拙還是傾向於“有效射程內入榆木半箭”。秦弩不是神臂弓,神臂弓肯定用了一些特別的裝置和機巧助力,秦弩則是直接以蠻力上弦,所以百步距離下若不用透甲錐,皮甲或可被射透而傷人,但不一定能射死人。
“陛下,”馮劫略有些懊惱的回奏道:“初步所試的結果,現在所制藤甲即便在不用透甲錐的情況下,百步外還是會被射穿,只是穿透後力盡,只能傷人不會死人。約到百五十步才勉強不被射穿,但藤條也會折損。”
這也難怪,按大批次生產方式製作,沒有精挑細選,沒有浸油曬乾再浸油再曬乾的折騰上好幾年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