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瓷器(第3/4 頁)
”
說著他拿出一個帛套遞向英布:“本君投附項氏的書信也已準備好了。”
英布見吳芮將所有的事情都準備下了,軍卒還讓自己隨意挑選,不由得更為感動,誠心誠意的向吳芮行了一個拜禮:“布不知如何相謝外舅。”
吳芮微笑著抬手虛扶:“我等本是一家人,賢婿就無需多禮了。”
咸陽宮。
胡亥擺弄著案上一個木盤內的青色瓷碗、瓷壺、瓷盤,一會兒拿起兩個瓷碗輕輕對敲,仔細聽著聲音,一會又拿起瓷壺摸摸外面又伸進手指摸摸裡面,滿足的嘆息著。
張蒼略帶緊張的看著胡亥的表情,見到小皇帝似乎很滿意,心中也暗暗鬆了口氣。這時代燒陶已經有了上釉的工藝,這批皇帝口中的“高溫陶”自然也都上了釉,釉色呈青中帶黃,典型的青瓷效果。而且既然是呈獻給皇帝的東西,千百裡挑一,釉層均勻,十分美觀,像青色的玉器。
忽然他的心緊揪了一下,因為他看到皇帝拿起一個瓷碗用力的向地上砸去!
一聲脆響。
張蒼不知道皇帝為啥突然這般發狠,以為出了什麼紕漏,剛要行禮請罪,卻見皇帝拿起一個碎瓷片看了看茬口,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批“高溫陶”器價值不菲,工匠們從選土→燒製,再選土→再燒製……反覆試驗,忙活了近兩個月,高溫窯也砌築了十幾個,才算摸出點兒門道。最後這批燒製了三小窯共幾百件,也就選出了三十多件大小瓷器,算算這要花多少錢?
而且還是由於皇帝吩咐要向工匠多討教經驗,所以才從一個工匠口中得知了瓷土的來源。這位工匠是個喜歡琢磨的人,想燒製青白色的陶器但因不知高溫訣竅而連白色陶器都沒燒出來,不過倒是知道在頻陽縣(今富平縣薛鎮)內有這種白色瓷土,給張蒼省了極大的力氣和時間,不然也不會在兩個月內就成功燒出瓷器。
皇帝當初吩咐的“高溫”、“一千三百度”是超級關鍵的因素。中國的瓷器名滿天下,從唐宋到明清一直暢銷世界,而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燒出了自己的瓷器,就是因為不知道燒瓷的溫度要非常高才行。而胡亥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問題給點了出來,這也是兩個月燒出瓷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從現代流竄到古代的靈魂,胡亥認為這些瓷器仍然很粗糙,不過第一次燒成就能有這樣的效果,他已經很滿意。
“大善。”胡亥開了金口,“那個在頻陽縣尋土的匠人,還有在整個燒製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匠人,你選三到五個,每人提爵一等,宮內賜金兩鎰。”
看著丹陛下微微張開嘴驚訝的張蒼、陳平、公子嬰,還有馮劫,胡亥笑道:“諸卿大約是驚訝這等器物為啥我要給如此重的賞賜吧?姚展,把這些物件拿去給幾位傳閱一下。”
雖然與現代細瓷沒法比,但和陶器、青銅器相比,這些青瓷已經顯得很有檔次,專門挑出來的均勻釉質,讓瓷器閃現一種溫潤的光澤,幾個大臣眼中都微微閃光了。
“這器物,以後就稱為瓷器吧。陶為瓦,這是瓦之後的第二級,即為瓷。”雖然幾位大臣都開始喜歡了這個瓷器,不過對於皇帝給匠人的賞賜之重,仍有所不理解,所以當姚展把瓷器端回御案後,公子嬰就似乎想要說話。
“諸卿不要不理解為何我對匠人重賜。”胡亥及時堵住了公子嬰的詢問,“我大秦擁有萬物,但諸卿也知道我想要發展商賈交易,在大秦境內的貿易自是按地域不同互通有無,可我還想把交易做到秦境之外,比如做到西域去。我有而西域諸國沒有的東西是什麼?可能有很多,但真正是我大秦獨有的就是絲綢,現在可以加上這個瓷器了。”
胡亥習慣性的站了起來往丹陛下溜達:“金銅之物,大秦也不足,不可交易;糧秣、陶器等物,他國也有。絲綢現在唯有大秦可產,若這種瓷器能夠大量生產,則是大秦又一種獨有的器物。”
他走到張蒼的案前停下:“別看現在燒製這些瓷器花費甚大,但少府下一步,就是逐漸將燒瓷制釉的穩定生產方法摸索出來,所有所需金錢都由宮內支用。我給你一年的時間,能夠穩定、大量的燒製,並且增加精細程度。從工匠或吏員中對匠作願意投入精力的人裡,選善於組織生產並瞭解匠作的,在少府內專門建立一個燒瓷的衙門,如果是匠人中選的可以為吏,來全力做這件事。”
“先不說交易到秦境之外,我想就大秦境內,”他看了看其他幾位,“想必就很願意使用這樣的器具。”
公子嬰等人都微笑著衝張蒼頷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