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呂不韋的後人(第3/4 頁)
去給烏氏倮試用,慢慢修改到適合剪羊毛的式樣。不過要告訴烏氏,這些是給他的牧群用的,所以也是賣給他的,看他能承受什麼價格。”
張蒼心說這位陛下太具有商賈的氣質了,轉頭看了一眼與他同來的李祿,苦笑了一下。李祿(史書中修靈渠的監御史祿)隨百越歸軍返回後就跟著張蒼慢慢接手少府的工作,皇帝已經跟張蒼談過,很快就會免去他的少府卿職位,另外要給他一個新的重任。
“陛下,”剪刀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李祿拿出了一卷竹簡,“蜀郡郡守給少府寫信,言蜀郡一商賈願制販茶,並想要租置山場植種茶樹,並說因茶樹可能需要三、四年才能採收,因此詢問是否可由其自選野茶較多的山場,在整治雜樹植新樹的同時也可先從野樹獲收益。臣聞聽陛下一直想要把可以由商賈所做的事情都交予商賈,所以向陛下請一明詔,畢竟茶一事涉及陛下對遊牧族的一些重要方略。”
李祿現在已經接手了植茶和燒瓷的事情,所以就由他來彙報。
“還有就是,”李祿略略停頓了一下,“這個願制販茶的商賈,乃前相文信侯的後人。”
“文信侯?”胡亥先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文信侯不就是呂不韋麼,這古人對爵位官名還真的蠻敬仰的,習慣於稱呼爵位或官名。
胡亥輕叩著御案想了想:“呂不韋本來就是大賈出身,其後人繼續為賈也沒什麼。茶這種東西,且不說是否向遊牧區販賣,就是現在咸陽街市的銷量,也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吧?”
見張蒼和李祿一齊點頭,胡亥繼續說:“茶日後將成為民生的一大需,柴粟油鹽醬醋茶,這些東西本就該是民間去做的事情。租置山場植茶樹,是大好事,當予勉勵。至於包下現有具備較多野茶樹的山場……除了少府已經在採用的山場,可以允許商賈租置其他有茶樹的山場,少府先維持現有山場採製,待商賈們的茶產量上來之後,少府就脫手將已有山場再轉出去。”
胡亥又看向李由和曹參:“茶律的制定為時尚早,但也可以開始著手。山租茶賦則需要儘快制定出來。當下咸陽街市茶貴,收益盡歸少府,既然要轉給商賈,少府要儘快核算成本。磚茶銷往遊牧區,現在也是暴利,這也是朝堂未來的一大租賦來源。”
他又思索了一下:“既然說植茶需三、四年才可採收,那商賈所置山場之租,可免三年。”
“嗨。”李由和曹參都拱手應道,公子嬰則隨手將皇帝的意思寫成了詔書。
“陛下,文信侯後人是其孫,名呂帛。”李祿又說道:“蜀郡郡守在給臣的信中說,呂帛對瓷也有所關注。但瓷不是茶,呂帛也未曾見過,也不知燒製上與陶有何區別,需要何種燒土等,因此想要來咸陽瞭解一下。不過當年始皇帝將呂氏一族盡遷蜀地,因此蜀郡郡守不敢發‘傳’,也想由臣請陛下詔。”
胡亥向後一仰,攤手攤腳的伸了個懶腰:“這事兒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只要呂氏不再涉政,為商賈所需的傳驗等,儘可與之。”
他的現在思維中不記得四川是否產過瓷器,就對張蒼說:“現在燒瓷的匠人中,識得瓷土的人應該有不少了吧?”
“嗨,燒瓷匠師已經授徒十數人,現有數人正在關中各地找尋瓷土。”
“讓那個呂帛來咸陽吧,李祿可使人帶他去看制瓷工場,也讓他有個需要投入多少財帛的直觀認識。如果他看後仍要做瓷器生意,那就讓他帶一個匠人入蜀,尋找瓷土。”
胡亥對在蜀地燒瓷興趣不是很大,原因很簡單,蜀地燒好的瓷器要運到關中來太費勁了,從蜀地到漢中再到關中,都是秦嶺山道,瓷器又重還怕碎。
不過商人們既然想玩兒,他也沒理由不讓人家玩兒。咱們的胡亥不知道蜀身毒道的事情,只知道蜀地到滇國有個五尺道,卻沒有深想從滇國還能繼續通向印度,如果知道還有這麼條南方絲綢之路,估計他的興趣就會大增了。
“嗨。”李祿答應了一聲,似乎突然想起了什麼:“陛下曾賜瓷器與巴郡守瀾,其後巴氏也向少府表示希望能參與燒瓷,亦希望借匠人尋找瓷土,是否也可允之?”
“此事無需問我”,胡亥擺了擺手,“主要在於你們手中的瓷器匠人數量。燒瓷一事非為宮中,而是作為日後大秦內外的大宗商貿之物。以現在的制瓷量,都不用說關中,單咸陽都供給不足。而我的想法是透過打通西域商貿之路,將其與絲綢、磚茶等一同外銷西域,還可透過南海郡銷向海外,所以商賈們願意加入我都允可,只是你讓商賈們別光把目光看在瓷器上,要為日後植桑養蠶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