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 15 章(第2/3 頁)
“米價怎麼樣?”
米鋪老闆陳麗娘見宋玉熙來了,連忙在腹圍上擦了手,從地上堆放的米袋裡捧了一捧粳米遞給宋玉熙循例檢視品質:“玉京附近幾個縣春旱,米價漲了些,上個月還是70文一斗,這個月已經是80文一斗了,咱們要跟著漲價嗎?”
米價的波動是很大的,這跟比較低下的生產力有關,一旦發生天災,當地糧食價格就會飛漲,從附近的縣調入糧食也需要交通的硬體支援,在官府控制的情況下,糧價也沒有很穩定。
官府設有常平倉,豐年大量收購糧食,防止穀賤傷農,災年向市場投放糧食,穩定糧價,這兩年新黨吳夷甫還提出,低利息放貸給農民,讓其購買口糧和糧種,保障糧食的供應,在一定範圍內已經實施,卓有成效。另外,本朝禁止食祿之家並形勢人入中糧食,鼓勵舉報惡意抬高糧價行為,一定程度上使糧價得到了穩定。
“價格還會再漲的,你囑咐陳叔他們,米鋪買米的時候不要太過招搖,官府嚴禁囤米的。多往南方去,越南越好,那裡糧食一年兩熟,只是屯墾的百姓少,你們有了錢可以買地,僱傭佃農擴大生產。若有南方或海外出產的新奇作物、藥草、礦石等物,可稍稍採購,送到玉京給我檢視,至於絹帛、香料、珠寶等,可照原樣與他們交易。”
陳麗娘把宋玉熙請到一邊,親自斟茶侍奉,買米的客人見了,都覺得新奇,這米鋪東家陳氏是個潑辣爽利的人,來了官府收稅的也不見諂媚,怎會對一個年輕小娘子畢恭畢敬的?
宋玉熙自己賺不了錢,只能另闢蹊徑,讓別人賺錢,陳麗娘一家是她從牙行買來的,老頭老太加一對年輕夫妻,花光了她所有積蓄,還當了些首飾衣裳才湊齊,他們因為逃荒來玉京討生活,沒想到玉京生活開支太大,老太還生了重病,逼得陳麗娘和丈夫借上了高利貸,最後無力償還,只能自賣自身。
宋玉熙挑中這一家的理由也很簡單,陳麗娘是帶著自己老爹老孃出門逃荒,她能一路走到玉京,又借高利貸給老孃治病,至少說明了三點:一,陳麗娘此人有勇有謀,富有遠見與決斷;二,陳麗娘重情重義,關鍵時候不會拋棄家人;三,陳麗娘半路上給自己找了個身材魁梧、十分能打的憨厚丈夫,丈夫算是入贅陳家,把原來的姓改成姓陳了,說明陳麗娘用人御下這一方面有點能耐。
這正是宋玉熙求之不得的人才。
因為宋玉熙手裡不能有錢,所以目前米鋪除了經營所需和陳家四人的月錢,沒有存下一文錢,賺到的所有錢都投入再生產了,以防萬一,宋玉熙還與陳家人簽訂了契約,她在米鋪只是參股,佔八成,三年內,這些股份不能變現,宋玉熙也不能從米鋪隨意支取財物。
說起來都是淚。
陳麗娘暗自咋舌:“也不知道馮娘子的怎麼生的這麼靈光的一個腦子,說米價漲,米價就漲。”
宋玉熙當然不會預測天災,但是人禍還是可以預見的,吳夷甫的新法下來,朝野都會有不小的變動。
其實新法本意是好的,可耐不住朝廷裡全是貪官、蠹蟲、愚蠢惡毒之人,還有平庸無能的人,守著虛假的“無為”過日子。變革就意味著動盪不安,會十分直接地反饋到底層民生上,必需品的價格定然隨之飛漲。
其實陳麗娘最佩服的,還是馮娘子提出來的期貨,以略高於市場價格的定價向糧商和農民下訂單,約定取貨時間,不論市場價格是漲是跌,都以原本定價交割貨物,不僅是糧食,生絲、布匹等其他貨物也是一樣的做法,這樣貨物的價格就穩定下來,他們也不必在缺貨時付出過多的溢價去購買貨物。為了取得賣家信任,米鋪會跟他們立契約留檔,一式三份,另一份存在官府,若有必要,還會給到賣家一定的保證金。
依託於穩定的糧食供應,陳氏米鋪短短一年就成了寺后街上最大的米鋪,附近幾條街的百姓都更願意到陳氏米鋪買米,誰也不願意今天買70文一斗,明天買80文一斗,後天又是60文一斗。
宋玉熙並不在米鋪生意上賺錢,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她一般都讓陳氏維持米價一段時間後再慢慢漲價,不至於引得附近百姓都來這裡買米。
另一個,陳氏米鋪賣的米是口感比較差的粳米,大戶人家不屑一顧,來買米的大多是價格敏感的窮苦百姓。
顧客們都心照不宣,這低廉的價格主人家是賺不到什麼錢的,大抵是主人家心善在接濟窮苦,大家也就不會到處傳揚,給陳氏米鋪惹來麻煩。
宋玉熙剛要點頭,忽然聽見門口一陣騷動,人聲鼎沸,夾雜著女子的尖叫聲和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