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為解“鎊虧”太后納諫 “經濟特科”翹楚面試(第3/6 頁)
’的先聲之作——《文明論概略》;在該著作中,他提出了這麼一箇中心思想,即:泰西文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獲其精髓,既不能光學他們的工業技術,更不能再走我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路徑,而必須全盤照搬其崛起背後的文明體系及先進位制度。1868年,明治天皇採納了福澤關於日本儘快‘脫亞入歐’與‘全面西化’的計策,從而開始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即冠於‘明治’大名的維新運動。”
“說得好!”袁世凱應聲豎起大拇指。
楊度見主考官如此肯定,便更加理直氣壯道:“事實表明——‘明治維新運動’精神層面的制度變革,首先是從強制廢除傳統‘士農工商’的身份等級制開始的。即:先將公卿諸侯和武士分別改冠以‘華族’和‘士族’,而剩下的其他人等則一律稱之為‘平民’;繼之,他們又進而逐步撤除前兩族的俸祿。而在‘文明開化’已取得非凡進展的1871年,一支由近百人組成的‘日本政府使節團’開始啟程歐美;後來該使節團用22個月考察了12個國家。其中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4曾直言不諱地告誡他們說:如今環宇各國,雖都強調以禮儀相交,但實際上‘強大欺凌弱小’仍是不二法則!使節團的副團長大久保利通回國後被升任為內務卿,而他後來之所以被譽為‘明治維新的第一政治家’,則主要歸功於他一經履新,便在所主持制定的《關於殖產興業的建議書》中嚴詞強調:國之強弱取決於國民之貧富,而國民之貧富則繫於物產之多寡;冀國強民富,就必須激勵國民——殖產興業。”
“楊度,”嚴修招手道,“說到這呀,本官就又有問題要問你了。‘殖產興業’最初與我朝的‘借法自強’很類似,都是官家發軔創辦的,而且最早的十來年所取得的成就也很相近,那是從啥時候開始才變得大不同呢?”
楊度抿嘴思忖一會,遂道:“大人,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個典故。在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主政的齊國曾在經濟和軍事上稱雄諸國,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為,又主要是拜其‘仲父’——時任丞相的治國大師管仲所賜!那麼,管仲又何以有此能耐呢?據《史記?管晏列傳》所道明——當年這位先賢曾睿智地提出一個只有八個字的興國戰略;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唔——是有這麼一回事。”嚴修頜首接話道,“不過這‘通貨積財’所說的‘通貨’,並非指的是錢幣,而是指做生意,亦即現今東洋人謂曰之‘經濟’。如若更俗言之,‘通貨積財’其實不外就是透過經商來儲蓄財帛。”
“大人博學明鑑!”楊度抱拳道,“然而,小的認為,日本的‘殖產興業’之所以比我國的‘借法自強’成功,就恰恰是贏在‘通貨積財’上。”
“哦?”——兩考官異口同聲道。
“首先,日本的‘殖產興業’從一開始就相當的大刀闊斧。例如:如今已成為該國海運巨頭的三菱公司1870年還只是一個僅擁有3艘小船的小商社,但在‘殖產興業’政策大力推行的頭幾年,卻‘天掉餡餅’般的從政府當局那裡總共獲贈多達31艘輪船。1875
年,大久保利通要求三菱公司開闢到上海的航線。結果不到一年,就將其先行者——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英國半島航海公司等全都逐出競爭!大久保利通有鑑於三井、住友等眾多私營公司從政府得到官產後,也像三菱一樣茁壯長大,遂於1880年和大藏大臣大隈重信、工部大臣伊藤博文商量決定:進一步將軍工、鐵道、電訊以外的官營企業全都不計成本地向私人出售……”
“此舉即著名的‘官業下放令’!”袁世凱突然插話道。
“大人說的是!”楊度頜首道,“也就是在此令下頒不久,”他再次定睛看稿,“光日本中央政府就總共出售了25處官營企業,而且售價大多僅為原投資額一半,有的甚至更低。例如,政府原投資62萬元建成的長崎造船廠,最後就是連同4.4萬元的庫存也以9.1萬元低價一併賣給了三菱公司。此後,他們仨又在促使本國經濟體系儘快達到泰西標準上下功夫!用福澤的話來說,這叫:‘向信用文明與工業文明這兩方向進發!’而從後來的情況看,此舉是極為成功的。據悉,到1889年,日本擁有的銀行已達218家,類似銀行的各種會社有695家,其資本額已多達3189萬日元。當然,隨著大量的‘信貸甘露’滋潤,日本的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的成長起來。據統計,1860年代到1890年代,我國約創辦了60家洋務企業,總投資額約為5300萬兩白銀;可在同一時期,日本卻創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