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議和大臣形同俘虜 革命領袖怒斥清廷(第5/6 頁)
又舉杆)要‘即刻嚴誅,決無寬貸’的,恐怕也不再是那些‘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做漢奸’者,而是洋人要求處死問罪的載漪、剛毅等一眾主戰的王公大臣!諸君,《興中會章程》有用一段話來強調指出我國現今所面臨的危急局勢,而今天我在此番演講的最後,就摘其和大家共勉!”有頃,他朗聲念道:
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踵接;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者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庶我子子孫孫,或免奴隸於他族。用特集志士以興中,協賢豪而共濟,抒此時艱,奠我中夏!
1901年9月7日(農曆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由英、美、俄、日、奧、法、意、西、荷等11國駐華公使組成的外交團,在團長——西班牙公使葛絡乾的召集和主持下,於當日上午11時至11時30分,在北京的西班牙駐華公使館的會議廳,一同與李鴻章正式簽訂“賠款不割地之《辛丑各國和約》之《最後議定書》”,從而使總共有12個條款及19個附件——簡稱為《辛丑條約》的不平等條約正式生效!從其內容看,該條約最為喪權辱國的條款主要有五,即:一、中國命醇親王載灃率團赴柏林就克林德被殺害一事向德國皇帝致歉;二、中國須向11國賠款4.5億兩白銀,並以關稅和鹽稅等作抵押;三、中國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並允許各國有權駐兵保護;四、中國允許其他簽約國派駐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五、中國各個通商章程應行商改之處,要允許簽約諸國派員全面參與。
《辛丑條約》簽訂後,八國聯軍即答應從北京撤兵。——慈禧一聞此訊,旋即分別密令奕劻、李鴻章和各省總督、巡撫通電中外,以營造“全國各督撫皆一同奏請兩宮迴鑾京城”的輿論氛圍和態勢!
10月6日上午九點,兩宮的鑾輿由24面黃龍旗和1000名騎兵作為前導,開始從西安行在起駕京,而在那長長的隨行隊伍中有3000輛裝滿金銀的大車……
10月30日,李鴻章因“嘔血碗許”,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11月7日,享年79歲的李鴻章在北京薨逝,迴鑾途中的慈禧驚聞噩耗,旋飲泣哀慟:“梁傾棟折,驟失依恃者!”
12日,慈禧一抵達河南開封府,便急著召見專門趕到車站迎駕的奕劻父子。
大禮一行畢,奕劻便讓兒子呈上李鴻章的臨終遺疏。
“哎——”慈禧將手一擺,“我今兒精神頭不夠,你概括說就好。”
“嗻!”載振應了聲,遂接著道:“李中堂在疏中首先強調:他還想親眼見證朝廷推新政國家再中興。”
“哦,那他原話怎麼說?”
“他的原話是這樣的——”載振隨即開念道:
臣當下惟翼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暝;伏讀迭次諭旨,推行新政,力圖自強。
見慈禧沉默有時,載振又接著說道:“至於他的繼任者,李中堂也頗有定見。”
“哦——?”
“那天他老人家就曾指著這遺疏說:‘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之右者。’”
慈禧抬手一指:
“那他在遺疏更應對‘東南互保’有個交代吧?”
“是有交代!”載振忙應道,“據中堂大人事後查實兜攏,那日,李總管(李蓮英)親自將您頒下勤王密詔交工部左侍郎兼電報總局總辦的盛宣懷辦理;可這傢伙收了密旨後,卻擅自先電報問計於他的親信津滬電報局總辦鄭觀應和南通工商巨擘張謇,得此二人——‘擔當止戰大事,全在兩廣湖江三帥,惟有大吏仨定議定力,東南方能避戰而終不毀國’的覆電後,便又與之‘在發出密詔之同時,盡勸說三帥按兵不動之能事’。於是,便有了他李中堂接詔不出半天便覆電朝廷曰:‘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是晚,則再有張香帥5跟進聲稱:‘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死不奉詔!’後來,更有劉坤一率先贊同盛宣懷的提議,即:‘若清廷不保,將推李中堂為中國大總統!’最終……最終便是中外在上海所簽下的城下之盟。”
“還有啥要緊的嗎?”慈禧又追問道。
“有!他最後還這樣說道——”載振翻過頁面後,遂再度定睛道:
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慈禧應著聲:“接著是先得‘外修和好’了!”
註釋:
1康熙年間的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