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去往崆峒(第1/3 頁)
晨光下的湫水波光粼粼,盈盈水面倒影婆娑,岸邊漸已泛黃的蘆葦在冷風裡搖曳。四周山巒起伏,峭壁林立,蒼巖起舞,山崖湧出的泉水匯成溪流。
一個修行之人行走在芳草萋萋的小路上……
層疊的群山,雲海翻滾,萬道金光閃爍。
一輪朝陽噴薄而出……
山坡上,牛羊遍野,牧笛聲脆。一身素裝的修行人身背葫蘆,猶如從雲朵中走來,步履輕盈,精神矍鑠。聽見笛聲,修行人微笑著停下了腳步,傾聽:
“好動聽的笛音。”
綠草如茵,許多馬兒在自由自在地賓士,如疾風掠過眼前,似彩雲飄向天邊……牧馬人揮動馬鞭大聲吆喝著……土百靈和呱呱雞驚叫著從草叢中竄出,向山坡飛去……白色的芍藥、銀蓮花,藍色的鴿子花、藍盆花,紅色的山丹花,絢麗多彩,爭奇鬥豔。
修行人讚歎:“好啊,多美的景色。天、地、人,遵循的應該是一種平衡相宜的法則,人間的所有災難禍厄,就是受天地運度的氣數影響,違背了這種法則,就會由人或者是由人與天地之間的萬物來承受,這就是報應。”
騎在馬上的李都尉以為是崆峒山的黃方士蒞臨牧場了,打馬趕前幾步,到了跟前才看出那人比黃方士年輕許多。
“方士這是從哪裡來?”李都尉下馬問候。
修行人施禮:“我乃修行之人,從長安西行,準備前往聖地崆峒山,特地前來拜謁湫淵祠,路徑此地,想討口水喝,不知可否?”
李都尉一聽是前往崆峒山的,問道:“既然是西去崆峒山的,莫非是去拜訪黃大師的?”
修行人疑惑:“敢問壯士認得黃大師?”
李都尉熱情相讓:“我們是故交,黃方士幾次到朝那祠拜謁,總會到我這牧場來坐坐,既然這樣,那就請家裡歇歇腳,潤潤嗓子吧。”
修行人喜悅:“哦,原來是黃大師的故交,萬分榮幸。”
到了木屋,明惠見來了客人,和朵兒到廚房燒水做飯去了,李都尉在廳堂陪客人說話。
修行人說:“這兒離關隘不遠,當初匈奴來朝那進犯,就是從蕭關長驅直入的,沒對牧場造成傷害吧?”
李都尉說:“幸虧我們及早把所有的馬兒都轉移到了山裡,後又去了關山牧場。所幸胡人來了小股騎兵,被我們給消滅了,不然還真不好說。”
修行人點頭:“都尉有遠慮,能防患於未然,太及時。當時我就在長安,城門緊閉,幾十萬將士隱藏在城裡城外嚴陣以待。雖說最後匈奴兵對峙一段時間後走了,但被動防禦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啊!試想,胡人只差到上林苑牧馬了,這是我堂堂大漢的屈辱啊!”
李都尉頻頻點頭:“胡人騎兵太強大,我們這些給朝廷養馬的人深感責任重大,有時恨不得一夜間漫山遍野都是奔跑的良駒。可惜我們培育的馬匹品種不好,雖說引進了一些進行改良,加上繳獲胡人的一些馬兒,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心急如焚,有愧朝廷皇恩。”李都尉如是說。
“也不能這麼說,凡事都有個過程,會好的。有些事得慢慢來,著急沒有用。過去朝廷休養生息,還要給胡人送布匹、糧食、珍寶,別無他法。自從鹿邑之謀直白後,我們和匈奴的關係又變得如同冰火,戰事不時發生,朝廷為此很惱火,可又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匈奴兵到處燒殺搶掠,施行的就是‘以戰養戰’的策略,達到了‘取用於國,因糧於敵’的目的。”李都尉陳述實情。
“上次匈奴破蕭關,火燒‘回中宮’,逼近長安,刺疼了朝廷的心。別看當今皇上還年輕,但他卻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相信他終究會成為一代雄主。雖說眼下所採用的策略不過是權宜之計,但要不了幾年,等國家經過休養生息緩過勁來了,那會就是發兵漠南漠北的時候了。 ”修行人看來了解朝廷的情況,如數家珍。
“匈奴人用兵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先發制人,突然襲擊,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他們從不以逃跑為恥辱,這就是我們幾次征討沒有取得大勝原因。等我們培育出馳騁千里的良駒,就是真正剿滅匈奴的開始。”李都尉深有感觸。
“相信會有強大的時候,待到兵強馬壯,盛世輝煌的時候,我們誰也不怕了。”修行人的話說得信心十足。
“是啊,就等那一天早日到來。我們的馬場也在抓緊繁殖擴大,到那時對付匈奴人的‘閃電戰’就有辦法了。”李都尉停頓了下又說:“既然方士是西去崆峒山的,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就是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