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有序推進(第2/2 頁)
\"我們發現了一個改進工具的好方法。\"
原來是工匠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了新的技巧。
他們把鐵鍬的弧度做了調整,不僅省力,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好啊!\"鄭國仔細檢視著改良後的工具,連連點頭,
\"這確實是個好辦法。要把這個經驗推廣到其他工段。\"
正說話間,秦天也來到工地巡視。
見此情形,不由得駐足觀看。
\"陛下,\"鄭國上前稟報,
\"這些工匠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已經創造出了很多好方法。\"
\"哦?說來聽聽。\"秦天來了興趣。
一個老工匠站出來解釋:
\"回陛下,除了改良工具,我們還發現了更好的施工方法。
比如在挖渠時,先在地面畫線標記,這樣挖出來的渠道又快又直......\"
秦天聽得連連點頭:\"好!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要把它們都記錄下來。\"
他轉向鄭國:\"先生以為如何?\"
\"陛下聖明。\"鄭國感慨道,
\"這些都是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比單純照本宣科要強得多。\"
\"正是此理。\"秦天說道,
\"工程雖大,但只要發動群眾的智慧,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正說話間,范雎匆匆趕來:\"陛下,各工段都傳來好訊息。進度比預期要快!\"
\"進度快不是重點。\"秦天卻道,\"質量如何?\"
\"請陛下放心。\"鄭國答道,
\"我們設立了嚴格的質量檢查制度。每完成一段都要經過三道驗收。
而且......\"
他指著不遠處的工地,
\"我們還把民工組織成互查小組。大家互相監督,反而比官府監工更嚴格。\"
走過幾個工段,處處都能看到熱火朝天的景象。
工匠們各司其職,配合默契。
在一處渠段,秦天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幾個年輕人正在跟老農請教,認真地記著什麼。
\"他們在學什麼?\"秦天問道。
\"是在學認地形。\"鄭國解釋道,
\"這些老農對土質、地勢都很瞭解。他們的經驗對工程很有幫助。\"
\"這是好事。\"秦天說,\"要鼓勵這種互學互助的風氣。\"
午飯時分,秦天特意在工地用餐。
飯菜簡單但營養充足,工匠們吃得津津有味。
\"陛下,\"一個年輕工匠大著膽子問,
\"聽說這工程完工後,我們還能留下來當管理員?\"
\"當然。\"秦天笑道,\"你們是親手修建的,最瞭解這水渠。將來的管理維護工作,自然要交給你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