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航海(二十三)(第1/2 頁)
共和四百九十年春(700年)
嫦娥城
前往“羅馬大陸”的探險隊回來了,他們帶來了大量新的農作物,並且猜測“羅馬大陸”可能並非羅馬,而是一個新大陸。
同時,他們還帶回來一種新的疾病(梅毒)。
在“羅馬大陸”探險的這幾年,一位探險者與多位“羅馬姑娘(印第安人)”進行了深入交流,不幸感染了一種新病。
然而,探險隊並不認識這種新的疾病,也不知道這種新疾病是如何傳播的,所以,他們回到嫦娥城後,第一件事就是鑽進青樓裡好好放鬆。
那些“羅馬姑娘”面板粗糙、膚色不夠白皙,自然是遠不如青樓裡的姑娘。
“新大陸?是類似南大陸那樣的難以開墾的蠻荒之地?還是可以開荒的肥沃之地?”
帝釋天對於這個訊息很重視,因為如果這個訊息屬實,那麼意味著,他們發現了一個孤懸海外的肥沃土地。
這個土地,沒有其他勢力爭奪,只屬於他們。
對於這些新作物,帝釋天同樣重視。
因為有一些貧瘠土地不能種植水稻和小麥,但是剛好可以用來種植羅馬黎(玉米)、羅馬薯(番薯)、燈籠瓜(南瓜)。
雖然羅馬薯的產量比較高,但是並不適合作為主糧,曾經有一個探險隊遠在極度飢餓之下,連續幾個月了依靠羅馬薯充飢,然後就營養不良而死。
這是一種單純能填飽肚子,但是營養價值非常低的農作物,類似吃野草。
所以,共和國對於羅馬薯(番薯)的定位是飼料。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在種植不了水稻和小麥的角落裡,種植羅馬薯(番薯),把土地充分利用,不浪費土地,種植出來的羅馬薯(番薯),可以作為精糧,餵養戰馬,也可以用來餵養開荒奴隸。
普通牲畜吃野草,寶貴的戰馬和奴隸,則吃羅馬薯和羅馬黎。
至於普通百姓,依舊是以小麥、水稻、鹹魚這三者為主食。
共和國並不打算專門種植新大陸的新作物,更不會主動把水稻產地和小麥產地用來種植新作物,而是在無法種植小麥和水稻的貧瘠地帶種植新作物。
也就是說,在共和國,新大陸帶來的新農作物,只是作為對傳統主糧的一種補充。
“新大陸?”
帝釋天已經八十歲了,他看著地球儀上,燕國隔海相望的羅馬大陸,喃喃自語。
在燕國和羅馬之間,還有一個新大陸?一個我們從不知曉的新大陸?
帝釋天成為皇帝后,向議會提出建議,向唐朝和親、稱臣納貢,以此恢復與中原的貿易。
“為了發展,可以放棄骨氣!”
這件事,引發了許多人的不滿和惶恐,但是慕唐者們卻非常高興。
“擁抱文明,是我們真正正確的選擇。”
燕國對大食的稱臣納貢,只是名義上的,屬於假裝稱臣,燕國甚至沒有派遣哪怕一個使者前往大食。
但是大唐(武周)離得太近了,不可能說是假裝稱臣,中原王朝也不是傻子,是能看出來燕國假稱臣、真對立的。
如果僅僅只是如此倒也罷了,無非是沒了骨氣和麵子。
關鍵是,前往洛陽的燕國使者,帶回來一個更加讓人憤怒的訊息。
那就是女帝武則天,要求所有王氏貴族,立刻前往神都洛陽,負荊請罪,並且廢除燕國的國號,改燕國為韓國(因為燕國的國都嫦娥城在三韓地帶),廢除帝號,皇帝降級為藩王,同時還要歸還遼東,否則,便不允許燕國稱臣。
這事鬧的,想給中原當狗,中原還不肯。
當初董卓主動跪舔關東士族,結果關東士族卻依舊把董卓當成傻子戲弄,搞得董卓忍無可忍,大開殺戒,把關東士族屠得那叫一個血流成河。
面對中原王朝這樣的羞辱,燕國人可謂是群情激奮,但是慕唐者們,卻還在鼓吹,這是文明對野蠻的恩惠,燕國人要懂得對中原感恩。
“是中原給了我們文明,我們應該對中原感恩,而不是被貴族們忽悠去對抗中原。”
說這話的,是一位慕唐女書生,這位慕唐女書生,甚至還是一位貴族旁支,是一位王氏貴族的親妹妹。
貴族們本就不團結,皇帝也沒有太大的權力,所以面對這種言論,燕國官府卻無可奈何。
散裝燕國,是造就燕國內部思想混亂的主要原因。
具體罵某個王氏貴族,肯定會被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