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明光殿出浴行趣事 東柏堂舉笏斥忠言(第5/6 頁)
已於春夏時節遭遇了洪災,臨川王夜以繼日修繕河道,朝廷又及時撥發了賑災錢糧,故而災情已受到控制。”
“此情況從會稽、臨海和永嘉等郡府衙奏摺中可知曉,直到盛夏時節,各地農商百業已經恢復如常。”
“今臨川王突然奏請賑災錢糧,恐有不妥。”
堂下的諸位臣工聽後多半露出了震驚之色。
徐修仁這是要幹嘛?趁臨川王不在,他這是要作死嗎?
“為穩妥起見,臣以為應著人至受災各郡實地勘查,若災情嚴重,再行就近調動錢糧物資,以作賑災之用。”
“如此,方為上策,還望陛下准許。”
“徐令如何說得這般含蓄!直接說六殿下謊報災情就是了!”
建安王上前呵斥道。
“江南災情人人皆知,若是等你勘察完畢,那數十萬百姓恐怕早已經餓死荒野了。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陛下既授臨川王巡查之職,殿下兢兢業業,身先士卒,救民於災洪之中,而你身為朝廷重臣,卻不能以百姓生死為重,只知道詆譭同僚,你到底是何居心!”
“臣奏請陛下,定要嚴查徐修仁!”
建安王說完,便俯身跪地叩首!
不管災情是真是假,這次建安王可是真真的滿腔熱血。
如此鏗鏘有力之詞,誰人聽了不豎一個大拇指呢!
只見陛下眉頭緊鎖,眯眼思索了一會兒。
“文達稍安。”
“中書省掌管奏詔之事,自然對各地所奏情況熟悉非常。”
“徐卿所言亦有道理,近日京都始遇大水,郊外災民已有千餘人,而西南和江南又有多處州郡受災,府庫錢糧亦要均衡考慮才是啊。”
“是啊是啊,陛下所言甚是......”
眾人聽後便有了主心骨,自是一番應承不說。
“至於西南水災,眾卿可有應對之策呢?”
太子右衛率、中書通事舍人周開逸上前低頭拱手。
“陛下,西南州郡地廣人稀,諸多高山幽谷之地本不適宜百姓安身。只因南國初立,陛下恩澤福耀,故將舊地著民原地安撫罷了。”
“可是近年來水患頻發,每年撥發賑災錢糧就佔了府庫支出十之有五,如此下去,府庫恐怕難以支撐!”
“依臣之見,當行遷移之策,將受災百姓就近東遷至荊、雍和湘州之北,一來可以避災禍,再者可以促農耕、興商業。而後在各處水道修壩築堤,疏浚河道,如此,後世可安也!”
陛下聽後眉頭稍展。
“周侍郎所言,恐有不妥啊!”
尚書右僕射袁昂走到了殿中央拱手。
“陛下,若行遷移之策,西南邊關眾將士所需物資給養定會受其影響,輕則難以為繼,裹腹堪憂;重則糧草斷絕,外敵難御。”
“索虜元英,奪我三鎮、犯我南郢州之地,事不過五載,皆因邊民逃散,給養不足所致。故而邊關要務,斷斷不可輕視!”
袁昂舉的例子恰到好處,畢竟剛剛打來的天下,還不是非常牢靠。如今要行遷徙之策,的確對邊關的守衛不利。
且不說他的出發點是什麼,有如此周密思維的人,著實令人敬佩。
多年來北國和南國經常在邊疆發生摩擦,總體上雙方勝負均分。
得勝了乃是武將英勇、文臣忠孝,自不必說。
戰敗了也有天時不應、地利不周、人心渙散來當藉口,至於給養,終究是外因罷了。
袁昂之所以不贊同遷移之策,就是怕荊、雍和湘州的人口會因此繁多起來。人口多了自然就會開發耕種更多的土地良田,商賈百業也會隨之興隆。
可荊、雍、湘包括益州等區域,是受安成王、鄱陽王和始興王的管轄。
三人以安成王為首,若是七殿下的勢力強大了,那麼六殿下只憑江南州郡恐怕不能在與之抗衡。
袁昂這次臨場發揮的特別圓滿,既表達了邊疆安危的大義,又將周開逸的諫言擋了回去。
王柬眯眼想了想,心中也揣測到了袁昂的意思。
於是拱手向前。
“陛下,臣以為袁尚書所言極是。我南國邊疆綿長,百姓宗祖各有所異,若是輕言遷移,恐失民心。而西南諸地,幅員千里,顯有人煙。故而資用乏潰,邊關難濟。加之皂卒薄寡,差役難徵,以至於糧草輜重實難接續。若是再將百姓遷離,就更是雪上加霜。”
“由此觀之,遷移之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