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明光殿出浴行趣事 東柏堂舉笏斥忠言(第4/6 頁)
象!
六殿下得知結果後心裡是一片歡喜。
如此良機,即能奏請朝廷撥錢撥糧,又不用費什麼周章去賑災,豈不是美滋滋嗎?
原來,早在江南州郡水災氾濫之前,建安、會稽等郡就已發生了水患,但因南方主水,河網交錯縱橫,又臨近大海,水患來的快去的也快。
臨川王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南方稍遇水患的時候,便立即向朝廷奏報,又將水勢和災情描述的非常急迫且嚴重。
皇帝知道六殿下在江南州郡巡查,對實情定是瞭如指掌。於是立即下旨,緊急調撥皇宮內倉和石頭津倉的錢糧,向受災的州郡撥發了白銀一百五十萬兩、粟米三十萬石,六殿下又將江南部分州郡府庫中本應轉運給京都的糧食徵了過來,如此又得了粟米六十萬石,銀錢二百萬兩。
可實際上京都所發的錢糧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際所需,至於剩下的那部分,六殿下自然就可以裝到自己的腰包了。
而六殿下所做的一切,只因七殿下太不講情面了。
他三番五次的在進言方面與自己的意見相左,又將許多功勞掙了去,如今還要主導編纂什麼新政!
一旦新政成型,就會直接削弱自己的利益,六殿下怎能眼睜睜的看著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要不是七殿下爭權,西南州郡的巡查事務便可獨攬於六殿下之手,而那些王公貴族的封地也可不受新政的干預了。
因荊湘之地山高谷深,灕水、延江之地土質疏鬆且貧瘠,一旦發生水患,輕則土地塌陷,樹木斷折,重則泥石滾落,房倒屋塌。
要說京都的糧倉倒是不少,有石頭津倉、皇城內倉、太倉和東宮倉,但是總的儲備糧不過八十萬石,而府庫中救災的錢糧已被江南州郡拉走了大半,加之日常用度開銷,城防支出等等,現在的倉內已經沒多少糧食了。
這會兒就算皇帝有通天的本事,也斷斷生不出粟米、穀物來。
六殿下如此一舉多得之計已經開始奏效,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接連上表,稱江南水患未消,又在會稽等郡故意留幾處小縣,差人把江水引入村落,營造出受災的樣子,而他自己卻終日在吳郡的府邸中逍遙快活不說。
卻說皇帝接過了建安王轉交臨川王的奏摺,只見上邊寫著:
臣弟奉命巡查江南州郡,自知責任重大,故而謹小慎微,萬事皆以民生為首要。
然夏秋之交,江南既遇災洪,臣弟率眾親臨會稽、臨海各郡,以救民於水患之中。
蒙聖主仁愛,賑施粟米、布麻等物,諸郡百姓方得以續存。
值此之時,災洪卻有反覆,臣弟率部奮死御水數十日,以至於物資乏潰、百姓難以度日。
弟遂散盡家財,又得地方臣工、商賈資扶,雖可抵擋一時,卻因災情甚巨,不能遏其根本。
故而江南災洪,尚需錢糧賑之。
北望聖廷,日夜為盼!
弟,叩首以待!
皇帝看了奏摺,心中既感動又著急。
江南和西南都有受災郡縣,而臨川王一人在江南奮力賑災,足可以證明其仁厚愛民的德行了。
如此,不來參加朝議也是有情可原。
可形勢如此嚴峻,顧得了東就顧不上西,一時間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文達。”
“臣在。”
建安王上前低頭拱手。
“臨川王仁愛有加,為賑災之事晝夜操勞,你回去告訴他,朕定會再次撥糧援助。”
“臣弟替六殿下和江南百姓叩謝聖恩!”建安王俯身叩拜。
此時蕭辰進了東堂殿,見眾人都在,便稍稍的立在一旁不說。
“諸位臣工,適才朕接到安成王從湘州送來急報,又接到了臨川王從會稽郡發來表文,江南和西南疆域,都有災洪肆虐,尚書、中書兩省應已知曉了。”
“諸位說說吧,有何對策。”
眾人一時低頭不語。
情況就擺在眼前,這明顯是個站隊問題。
大家心裡都有個算盤,朝廷的錢糧有限,幫了六殿下就幫不了七殿下,而兩位殿下都不在場,若是站錯了隊伍,連個辯解的機會都沒有,以後還怎麼在朝廷裡混了!
暫代中書令的徐修仁,心裡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可若是處理不周,受難的可是老百姓。
可都火燒眉毛了,卻沒人站出來出主意。
於是他上前拱手。
“啟稟陛下,江南諸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