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3節(第2/3 頁)
&esp;&esp;朱允炆皺了皺眉,道:“這倒是問題。”
&esp;&esp;解縉點了點頭,繼續說道:“皇上,不止倭匪,便是私鹽販子、刑罪之人也可輕鬆穿州過府,韃靼、瓦剌也會派人潛入。若完全廢除路引,農戶入城作工、經商者眾,田地荒蕪之下,會不會降低稅賦?”
&esp;&esp;“臣言說這些,自是憂其不利,然則長遠來看,路引並不能長久,廢除是理所當然的事。只不過在這之前,應做好籌備。”
&esp;&esp;朱允炆認可地看了一眼解縉,道:“你說得沒錯,這些問題都是可能存在的。韃靼、瓦剌若派奸細而來,多是在邊防之地。九邊之地,當下應是無礙。至於倭匪之禍,散於沿海,於蘇州府、北平府兩地無礙。”
&esp;&esp;“不妨便讓他們自己試試吧,廢掉轄區內路引,但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好安防問題,加強城內治安與巡查。”
&esp;&esp;廢除路引,只不過是開胃菜。
&esp;&esp;真正的大頭,是戶籍問題。
&esp;&esp;但朱允炆此時還不能丟擲來戶籍問題,因為藩王又要入京了。
&esp;&esp;朱允炆打心裡不希望藩王今年入京,畢竟路途遙遠,來回小半年了,去年剛回去,還沒睡兩個月,這就要出門了。
&esp;&esp;朱允炆沒有讓這些人在清明節的時候回京,可眼下馬上五月,朱元璋的忌辰,再拖延下去也是說不過去。
&esp;&esp;一年到頭,總需要讓他們來看看老爹吧。
&esp;&esp;這個時候,需要騰出精力來對付藩王。
&esp;&esp;戶籍問題太大,不是短時間幾句話便可以搞定的事,說不得朝堂之上還會起風波。
&esp;&esp;“皇上,從北平、蘇州奏報來看,新商之策成效頗為喜人,臣提議,在京師推行新商之策。”
&esp;&esp;解縉停下腳步,施禮道。
&esp;&esp;朱允炆微微搖了搖頭,道:“你是內閣大臣,提議雖重,可未必代表百官與這京師眾多商人。百官靜坐,給朕上了一課,朕不想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新商之策是不是在京師施行,便看百官的態度吧。”
&esp;&esp;解縉和煦一笑。
&esp;&esp;皇上還是那個皇上,雖然恫嚇了百官一頓,但也給了百官足夠面子。
&esp;&esp;將新商之策是否行於京師與官員態度掛鉤,說明皇上希望緩和與百官的關係,不至於處處站在百官對面。
&esp;&esp;“既然皇上如此說,那臣明白了。”
&esp;&esp;解縉自信地笑了。
&esp;&esp;回到坤寧宮,朱允炆已是疲憊不堪。
&esp;&esp;任誰走了一天路,也會不好受。
&esp;&esp;何況朱允炆平時本就缺乏鍛鍊,硬是憑著毅力,沿著城牆走了幾十裡。
&esp;&esp;馬恩慧親自給朱允炆挑了腳上的血泡,心疼地責怪道:“您是皇上,九五之尊,放著攆車不用,何苦來走那麼遠路?”
&esp;&esp;“呵呵,不過三十餘里,就這樣腳都受不住,有些嬌氣了,看來,朕以後還是多多步行。”朱允炆笑著坐在榻上,看著幽怨的馬恩慧問道:“皇后,外浣衣局那邊可還順利?”
&esp;&esp;馬恩慧微微點了點頭,道:“應沒什麼問題,聽聞查驗內官來報,外浣衣局清洗衣物頗為負責,不曾出什麼差錯。皇上怎麼想起來問這個了?”
&esp;&esp;朱允炆拉著馬恩慧坐在一旁,嘆息道:“現在的醫用紗布,是否為計件算工?”
&esp;&esp;馬恩慧笑道:“是啊,皇上提起過,臣妾仔細想了想,若以計件算工,誰可以做得更多,那便可以得到更多月錢,這樣甚是合理。”
&esp;&esp;“自施用此法之後,內宮醫用紗布產量又增加不少。這個月應可以突破兩萬木匣。到時候我們便可以收得銀錢……”
&esp;&esp;馬恩慧正得意地說著,卻看到朱允炆臉上不自然的笑,不由問道:“可是臣妾算錯了?”
&esp;&esp;朱允炆抓著馬恩慧的手,看著那雙清澈的眸子,緩緩說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