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3節(第1/3 頁)
</dt>
&esp;&esp;具體來說,是韃靼、瓦剌!
&esp;&esp;沒錯,南京城距離韃靼、瓦剌很遠,一旦他們鬧事,僥倖打過長城,打到了北平城下,南京城也是安然無恙,畢竟還有淮河與長江擋著呢,那些騎馬的人,總不可能飛過長江來吧。
&esp;&esp;所以,從帝都的安全性上來說,南京的安全指數是不錯的。
&esp;&esp;可是,大明帝國,不止是帝都這一片地方,北方大片的領土,都是大明的,那裡的子民,也是大明的子民。
&esp;&esp;若是韃靼、瓦剌再次佔領北平府,那將會造成事實上的大明割據,形成兩個國家勢力的對峙。
&esp;&esp;到那時候,大明也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了,而南宋的命運有多悲慘,崖山的海,是最清楚不過的。
&esp;&esp;一旦北方防線被突破,韃靼、瓦剌完全可以在一個月之內殺至北平城下。
&esp;&esp;等到訊息傳入南京,再從南京準備好大軍,然後出兵北上,這些人到了北平城外,打的很可能不是防守戰,而是攻堅戰了。
&esp;&esp;太過南方,無法及時應對北方威脅,這是大明京師最大的問題。
&esp;&esp;明代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問題,而且還不止一次。
&esp;&esp;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在土木堡殲滅大明主力三大營,俘虜明英宗朱祁鎮,同年十月十一日打到北京城下。
&esp;&esp;這個時候,于謙站了出來,憑其勇氣、智慧,率二流三流“預備隊”保衛了北京城。
&esp;&esp;一百年後的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再一次打到了北京城下。
&esp;&esp;道士皇上也慌了,好在俺答沒文化,被明朝一頓忽悠,加上“殘掠人畜二百萬”,夠本了,也便回家了。
&esp;&esp;否則以當時的北京城幾萬老弱病殘,基本上便是三鼓而下。
&esp;&esp;試想,若是北京城只是一座尋常的城,而不是大明帝都,那大明的北部領土,如何還能守得住?
&esp;&esp;等南京派兵過去,春花都可以吟成秋月了!
&esp;&esp;從大明的存續、政治、軍事方面來看,南京城,根本不適合作為帝都。
&esp;&esp;朱元璋雄才大略,極有軍事目光,他自然是清楚這一點的,別看大明朝是在洪武元年即1368年開國,改應天府為南京,但開國之後的十年時間裡,南京都不是京師。
&esp;&esp;確切地說,有京師之實,無京師之名。
&esp;&esp;直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才改南京為京師,這才確定了南京的京師地位。
&esp;&esp;朱元璋一開始也在猶豫,到底是選擇在哪裡為大明國都。
&esp;&esp;擺在桌案上的是四個選項。
&esp;&esp; 要,不要,要……
&esp;&esp;站在城牆之上眺望遠方,朱允炆不禁有些悲愁。
&esp;&esp;遷都不是說走就走的旅遊,揮揮手,除了城池帶不走,大部分家當都得帶走。
&esp;&esp;現在還不是遷都的時候,遠遠不是。
&esp;&esp;但都,是一定要遷的!
&esp;&esp;朱允炆猛地拍打城牆,篤定的目光盯著遠處蒼茫,沉聲說道:“以北平府、南京府為中心,建大糧倉,以備北征之用。”
&esp;&esp;“遵旨。”
&esp;&esp;解縉與黃子澄答應下來。
&esp;&esp;朱允炆攜解縉等人沿城牆而行,權當是視察防務。
&esp;&esp;“解愛卿,蘇州府姚善的奏摺,你認為如何?”
&esp;&esp;朱允炆問道。
&esp;&esp;解縉苦澀地說道:“皇上,姚善所指問題,北平布政使張昺也提到過,從當下來看,路引制,確實是不利民商。只是,路引制的存在,也有其優勢,便以沿海之地來論,若無路引,倭匪豈不是可以輕易入城,若在城中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