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38節(第1/3 頁)
</dt>
&esp;&esp;按照明代朝廷規制:
&esp;&esp;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
&esp;&esp;這三個人是鐵定的飯碗,沒跑了。
&esp;&esp;但對於二甲與三甲進士而言,他們還得考一場……考試之後,選出若干優秀進士,為庶吉士,這也是翰林院的官職。
&esp;&esp;剩下的二甲與三甲進士,則可以授予給事、御史、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國子博士,這些基本上都是京官,雖然品階很低。
&esp;&esp;當然,你想要上山下鄉,去底下扶貧,那也是可以授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官。
&esp;&esp;換言之,只要你中了進士,最差也可以混個縣長噹噹。
&esp;&esp;傳臚唱名、誇官、恩榮宴、刻名於碑,授官,這些都是文官的榮耀。
&esp;&esp;朱允炆打心底不喜歡這種過度的榮耀,因為文官集體的榮耀太盛,便意味著武官集體的衰弱。
&esp;&esp;重文輕武,以文凌武,會形成一個態勢,繼而演變為帝國頑疾。
&esp;&esp;“焦用有軍功,好兒。”
&esp;&esp;“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
&esp;&esp;韓琦一刀下去,赫赫戰將焦用的人頭,便滾落在了地上。
&esp;&esp;只有文人才是好兒!
&esp;&esp;這是文人主宰的宋!
&esp;&esp;文人雖然上不了戰場,殺不了敵,但文官對於武官的殺戮,那種狠厲,絕對超出了西夏鐵騎!
&esp;&esp;宋代文人的血性,很大一部分,不是因為敵人而存在的,而是因為殺大宋的武將,殺出來的。
&esp;&esp;朱允炆不想大明朝出現宋代這樣的問題。
&esp;&esp;在朱允炆看來,文官與武官,便如人之雙腿,少了一條腿,那就瘸了。
&esp;&esp;哪怕是給打一個柺杖,人也跑不快。
&esp;&esp;狼來了,會死。
&esp;&esp;可以預期,若不加干涉,任由文治昌盛三十年,等洪武一干老將、老兵都死絕了,新的武將也只能瑟瑟發抖地看著這一群手握重權的文臣。
&esp;&esp;朱元璋時期,五軍都督府雖然與兵部平起平坐,但兵部算個啥,五軍都督府是老大。
&esp;&esp;在消滅了北元之後,五軍都督府的地位開始下降,兵部地位上升,兩者達到了制衡。
&esp;&esp;但在明代中期,文官掌權越來越多,強者如雲。反觀五軍都督府,上過戰場,會打仗的,寥寥無幾,這個時候,五軍都督府算個啥,兵部是老大……
&esp;&esp;文盛武衰,是大忌。
&esp;&esp;朱允炆嘆息一聲,看來需要把武舉制度搬出來,給武人一個重新定位。
&esp;&esp;明代初期,是不存在武舉制度的。
&esp;&esp;明代武舉制度,是“戰神”朱祁鎮設定的,估計也是害怕自己再去狩獵一次,弄點保鏢護體。
&esp;&esp;朱允炆猜想這位戰神應該不會出現了,武舉制度,還得依靠自己……
&esp;&esp;就在朱允炆思考文武制衡,兩條腿怎麼走路的時候,張顯宗已出淮安,乘船北上,準備前往宿州視察睢水河道。
&esp;&esp;此時,一陣風捲開簾子,張顯宗走出船艙,來不及享受消暑的風,臉上便佈滿了惶恐之色。
&esp;&esp;天,猶如塌下,陰雲密佈,一道閃電尚未跑出黑雲,便被吞噬。
&esp;&esp;悶雷如驟然敲響的戰鼓,聲音陡然炸開,傳蕩在運河之上,黃河兩岸……
&esp;&esp;ps:
&esp;&esp;明代的黃河河道與現在黃河河道不一樣哈,特此說明下……
&esp;&esp;科舉是封建王朝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驚雪也看過很多歷史小說,其中對於科舉的描寫,不過就是趕路,考場,發榜,中 天災是人禍(一更)
&esp;&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