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41節(第3/4 頁)
&esp;&esp;鞭長莫及,沒錯,但打人的時候,沒必要總拘泥於用鞭子吧。
&esp;&esp;咱還有火銃,大炮,也有強弩,鞭子夠不著,換一樣不就夠著了……
&esp;&esp;統治海外區域,最棘手的並非是鞭子或大炮的問題,而是人。
&esp;&esp;這年頭,離京師幾百裡,都可以說是天高皇帝遠,那要是離大明萬里之遙,還不直接就成了土霸王,扯大旗,做皇帝了?
&esp;&esp;誰去了,誰都可能有野心,地方太遠,就算是造反了,等大明知道訊息,反應過來,自己都已經當一兩年皇上了,就算是死,也有了吹噓資本,見到閻王爺,也可以喊一嗓子:
&esp;&esp;老子當年可是皇帝得嘞,你可要放尊重點。
&esp;&esp;只有解決了距離與野心的問題,讓去的人能老老實實聽話,才可能完全控制舊港,控制那一條狹長而至關重要的海道!
&esp;&esp;在鄭伯朝見之後,朱允炆召集了姚廣孝、解縉、茹瑺、徐輝祖與護送鄭伯返京的水師參將朱能。
&esp;&esp;解縉朗讀過樑道明國書之後,便坐了回去。
&esp;&esp;朱允炆直截了當,問道:“梁道明所請,你們如何看?茹瑺,你作為兵部尚書,先談一談。”
&esp;&esp;茹瑺起身,謹慎地說道:“皇上,梁道明此國書,頗有幾分引君入甕的意味,我大明水師對於舊港附近海域並不熟悉,若冒然答應梁道明,收三佛齊為大明國土,會否引南洋諸國恐懼?”
&esp;&esp;“如安南、占城、暹羅、呂宋、渤泥、滿剌加、滿者伯夷,他們若認為大明有大舉進犯之勢,一旦聯合起來抵抗大明,當如何處置?依臣之見,可以在舊港設定宣慰司,以示大明領地,但不遣軍士駐紮,以免驚擾諸國。”
&esp;&esp;朱允炆看著茹瑺,眼神中有些失望。
&esp;&esp;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大臣,交給他的事,他會辦好,但他的行事風格,太過於穩重,穩重到了謹小慎微,瞻前顧後。
&esp;&esp;看來,是時候調鐵鉉回來了。
&esp;&esp;朱能見朱允炆看向自己,便從袖中掏出一份南洋諸國輿圖,起身道:“皇上,茹大人所慮雖是有理,卻是對南洋諸國並不瞭解。南洋諸國之間,並非是友好相望,而是戰亂不斷。安南與占城是死敵,滿者伯夷又與滿剌加、渤泥、三佛齊等交惡,暹羅與占城、安南也存不合。”
&esp;&esp;“而我大明水師手持梁道明國書,進入南洋,可謂是名正言順,一可為南洋諸國擒殺陳祖義等海賊,以靖海道,二可護三佛齊安危,威懾滿者伯夷。只要我大明水師不征討其他諸國,立於南洋,並非難事。”
&esp;&esp;解縉、徐輝祖等人起身,仔細看了看輿圖中標註的南洋諸國,徐輝祖對朱允炆道:“皇上,臣力主進入南洋。觀輿圖所注,三佛齊與其舊港之地,乃是東西海道之最,若可控制三佛齊,日後大明無論是溝通南洋,還是遠航西洋,皆是最佳之策。”
&esp;&esp;“臣附議。”
&esp;&esp;解縉表態,輕鬆地說道:“進駐三佛齊,無論是開海道,亦或清剿海匪,都是對大明有利。雖耗費頗多,但相對南洋穩定,杜絕海患,還是值得。”
&esp;&esp;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目光看向一直審視國書的姚廣孝,問道:“姚師父,這國書可有問題?”
&esp;&esp;姚廣孝將國書放在桌上,抬頭看向朱允炆,左手撥弄著手中佛珠,輕聲道:“皇上,國書並無問題,只是有一處,臣有些不解。”
&esp;&esp;“哪一處?”
&esp;&esp;朱允炆詢問道。
&esp;&esp;解縉看著姚廣孝,目光中有些疑惑,那國書自己也看了,沒發現問題所在。
&esp;&esp;這個老和尚,竟能發現其問題?
&esp;&esp;姚廣孝淡然地說道:“國書中對三佛齊的描述是‘物產富饒,通達四方’,臣在想,其富饒物產,是否可為我大明所用。”
&esp;&esp;朱允炆目光中閃過一道精芒,道:“你是說通商通貢?”
&esp;&esp;姚廣孝點頭道:“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