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41節(第2/4 頁)
,也表隆重之意,奉天殿外東西兩側,皆設定了黃麾,選派二十四名彪橫金吾衛站崗。
&esp;&esp;朱允炆端坐在奉天殿,面色肅然。
&esp;&esp;會同館大使引鄭伯進入奉天殿,大使跪拜,稟告道:“啟稟皇上,南洋三佛齊國王梁道明,差遣使臣鄭伯,前來朝見。”
&esp;&esp;朱允炆微微點頭,以示自己清楚了。
&esp;&esp;在鄭伯身旁的通事官,低聲提醒鄭伯行禮。
&esp;&esp;鄭伯向前一步,雙手託舉國書,跪拜道:“三佛齊國王梁道明,遣臣持國書朝見大明皇帝,祝大明國泰民安,世代隆昌。”
&esp;&esp;朱允炆問道:“梁國王可還好?”
&esp;&esp;鄭伯回道:“臣來之前,尚可一日食肉十斤。”
&esp;&esp;朱允炆聽聞之後,頓時笑了起來,一天吃十斤肉,是有些誇張了,不過人家也只不過是借廉頗的典故告訴自己,梁道明精神的很,不算老。
&esp;&esp;“朕聽聞梁國王,也算是華夏之人,是否為真?”
&esp;&esp;朱允炆示意通事官接過國書,詢問道。
&esp;&esp;鄭伯嚴肅地回道:“回大明皇上,梁王乃是廣東南海人,後羈旅海外,在華人與土著推舉之下,方為國王。”
&esp;&esp;朱允炆微微點頭,道:“賜座,舞樂。”
&esp;&esp;此時,文工團中,二十四位清絕女子輕柔而至,隨樂聲而舞,曼妙之姿,翩然動人,直讓鄭伯感嘆,不愧是天朝上國。
&esp;&esp;朱允炆低頭看著梁道明寫的國書,雙眼不由眯了起來,眉頭微皺。
&esp;&esp;國書的字很多,但內容卻很簡單,提煉為一句話,那就是:
&esp;&esp;讓我梁道明成為大明的臣子吧。
&esp;&esp;朱允炆暗暗吸了一口氣,梁道明竟然想要臣服於大明,將三佛齊直接併入大明的版圖!
&esp;&esp;他並沒有請求大明水師進入三佛齊所在水域,更沒有想要與大明結盟,而是用華人身份,以思鄉心切等為由,希望可以成為大明的子民,腳下踏著的是大明國土。
&esp;&esp;“這是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陽謀啊。”
&esp;&esp;朱允炆很清楚梁道明的打算,即藉助大明水師的力量,讓他徹底站穩三佛齊,徹底解決陳祖義與滿者伯夷的威脅。
&esp;&esp;歷史上,三佛齊確實是大明帝國的領地,在朱棣時期。
&esp;&esp;不過說領地,並不完全合適。
&esp;&esp;沒錯,如果你找一份大明永樂時期的地圖,確實是可以看到在南洋之中,有幾塊地插著大明的旗幟,掛著的是大明的招牌。
&esp;&esp;但是……
&esp;&esp;大明雖然在這些地方設定了宣慰司與宣慰使,但基本上都是用的本地人,而且,沒有駐軍!
&esp;&esp;這就是典型的“一國兩制”,大明搞大明的一套,南洋各地的宣慰司自己搞一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是自己說了算。
&esp;&esp;這種高度自治且沒有大明駐軍的地盤,說他是大明國土,實際上是隻能滿足下皇上的天朝夢,在現實意義上來看,它們只是一個渡口。
&esp;&esp;沒錯,僅此而已。
&esp;&esp;沒辦法,地方太遠了,交通不發達,去來一趟,再趕到京師做個述職報告,基本上都一年了,若是路上偶感個風寒,再出個交通事故……
&esp;&esp;梁道明的臣服是精明的,因為他清楚,三佛齊對於大明而言,是一塊孤懸海外之地,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控制的地方。
&esp;&esp;所以,他以臣服之名,行借力之實。
&esp;&esp;朱允炆笑了,梁道明啊,你以為隔著十萬八千里,大明就控制不了三佛齊?
&esp;&esp;把陽謀用在大明身上,那是選錯了物件。
&esp;&esp;馬六甲海峽,哦不,舊港及其海域,朕要定了!
&esp;&esp; 通商入貢如異地戀(一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