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安史之亂(第1/2 頁)
開元二十一年
深秋,涼風漸起,杜甫與父親杜閒,兗州司馬,靜坐於書齋之中,四周書卷如雲,墨香盈室。
杜甫輕嘆:“父親,世人並稱我與太白兄為‘李杜’,實非我所料。
太白兄詩才天縱,我自感難以望其項背,何德何能與之並駕齊驅?”
杜閒微笑撫須,眼中閃爍著自豪。
“子美,你的詩才同樣卓絕,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李杜’之名是對你們詩歌成就的至高認可。
太白雖有‘謫仙’之譽,然你的‘詩史’亦為後世傳頌之經典。
這是你們共同的榮耀,無須謙讓。”
杜甫微點其首,眼中流露思索。
“父親所言極是。太白兄的詩,如《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盡顯超逸浪漫。
而我的詩,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則對映時代悲歡,人民苦楚。
雖風格迥異,卻同根同源,植根大唐沃土。”
杜閒頷首讚許:“子美,你的《三吏》《三別》直面戰爭殘酷,彰顯深沉現實主義精神。
而太白之詩,如《廬山謠》‘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洋溢著自由與個性的追求。
你們的詩篇,恰似歷史長卷,使後人得窺大唐風雲。”
杜甫手撫詩稿,眼神深邃,憂慮溢於言表。
“父親,您看這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似預感大唐將臨亂世,百姓將陷苦難,國家將動盪。
我雖懷壯志,卻感無力迴天,只能以詩為劍,破時代陰霾。”
杜閒目光沉穩,溢滿智慧:“子美,你憂國憂民之心令我欣慰。
然而,歷史自有其規律。
你的詩、你的字,是時代的烙印,是人心的鏡鑑。
雖不能直接改寫歷史,卻能為世人照亮道路,於黑暗中指引希望。”
杜甫眉頭緊鎖,內心掙扎:“父親,我擔憂我的詩僅成歷史註腳,無力改變眼前苦難。”
杜閒眼中光芒閃爍,語重心長:“子美,你的詩猶如歷史長河中璀璨明珠,照亮後世,激發思考與行動。
雖不能直改歷史,卻能觸動人心,人心即歷史之舵。
你只需筆耕不輟,詩行不斷,用之記錄、喚醒。”
杜甫聞此,心中暖流湧動,堅定握住父親之手:“父親,我懂了。
我將以詩為紀,記錄亂世,百姓疾苦與希望,啟迪後世,讓詩成為時代見證,人心慰藉。”
杜閒微笑,自豪盈眼:“子美,如此,乃杜家榮耀,大唐之幸。
你的詩,將如長河之水,滔滔不絕,永留青史。”
杜甫聽罷,眼中光芒堅定:“父親所言甚是,我將以此為動力,矢志不渝創作詩歌,不負詩聖之名。”
【755-763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
漢·武帝·劉徹:“安史之亂!久聞其名,可有人為朕解釋一番?”
鹹魚翻身:“說來話長。”
北宋·司馬光:“玄宗晚年耽於逸樂,失察忠奸,致安史之亂,盛衰之鑑也。”
唐·韓俞:“安祿山、史思明之亂,皆起於邊將之驕,非唐之制也。”
北宋·歐陽修:“安祿山亂,非唐之罪也。祿山以胡人而為邊將,握重兵,久之驕,遂反。”
北宋·蘇軾:“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借胡人之勇,擁兵自重,心懷不軌。
彼時,玄宗沉迷於楊貴妃之色,朝政荒怠,奸佞當道,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專權誤國,致使朝綱廢弛,邊防鬆弛。
安祿山本為邊將,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
彼心懷異志,窺視中原已久。
是年冬,假稱奉詔討伐楊國忠,率十五萬大軍,自范陽起兵,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
至次年,已陷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大唐分庭抗禮。
玄宗聞變,倉皇西逃,馬嵬坡下,六軍不發,貴妃賜死,國破家亡之痛,難以言表。
太子李亨於靈武即位,是為肅宗,誓師討逆,然國力已衰,戰事膠著。
幸得郭子儀、李光弼等忠臣良將,力挽狂瀾,數年之間,幾經血戰,終於收復長安、洛陽,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史思明亦稱帝,後又被其子史朝義所弒。
至唐代宗寶應元年,史朝義兵敗,自縊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