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鄭和下西洋(第1/2 頁)
【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南京改為留都。】
誰要:“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啥啊。”
鹹魚翻身:“正史:促進明朝海上貿易,宣揚國威。野史:找朱允炆。”
明·張燮:“明成祖以海道通夷,命鄭和七奉使,歷三十餘國,皆稱臣入貢,而諸番之物,悉充內府。”
明·李時珍:“鄭和所至,得海外奇藥異草,皆入藥用。”
明·黃省曾:“鄭和所至,皆以金銀、絲帛、瓷器、銅錢等物,與諸國交易,諸國亦各以其土產以獻。”
太清晰:“我一直有個疑問!古代沒有導航,是怎麼找到路的。”
裹了婆婆:“所以說鄭和在當時條件下能7次下海,確實非常厲害。”
明月湖:“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戰國時期就出現,到北宋的羅盤已經傳到世界各地廣泛應用。這應該是高一歷史課吧?”
呼雷婆母:“感覺第三次之後,再下西洋已經沒意義了,基本一樣。”
南沙灣:“他不是去閒逛的,他是拉著貨去的,是去賣貨去了,不然你以為明朝國庫三分之一收入哪來的。”
明·顧起元:“今西洋之役,其險遠視張騫、嚴助、蘇武之徒,豈止十倍。但以取寶為名,未深究《王會》之義,無乃大可惜耳。”
明·何喬遠:“永樂中,鄭和下西洋,四夷君長,梯航納贐,中國賜宴,觀其禮樂文物,皆踧踖俯首,嘆未嘗有。往來使送接伴賞賚,費不貲。”
明·茅元儀:“永樂中,鄭和七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人鹹謂之無謂。不知此天啟,不可強也。彼時四夷朝貢,皆來觀禮,中國之文明,遠播四夷。”
兜兜:“明朝幾乎站在了近代化的入口,卻始終無法向前邁進一步,唉。”
南沙灣:“明末的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技術都與歐洲相差不大。
比如《物理小識》《演算法統宗》等,中西方文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髮展科技,如《坤與萬國全圖》《幾何原本》還在幾次對外戰爭中擊敗了歐洲列強,如‘屯門海戰’‘料羅灣海戰’,一直到清朝才瞬間拉開了差距。”
明月湖:“明初時是全世界第一,但在明朝的科舉制度之中,採取的是八股取士!
這個科舉制度只能讓死背的人當官,那些真正有才學的人卻被埋沒。
所以在明中時就已經開始衰落了,反而是清朝中期是中國曆代歷朝中經濟最高的。”
綠色頭:“那時候要是和英國一樣嘗試殖民戰爭,掠奪資源,不敢想象明朝會多強大。”
明月湖:“我國是禮儀之邦,不會做出這麼無理的事但是或許可以找點理由。”
誰要:“儒家思想主導下的以宣揚國威為目的 的朝貢貿易,註定不能給明朝帶來走向資本主義革新的原始積累。”
太清晰:“造船技術秦朝時就有吧?為什麼只有明朝才這麼興盛呢?其他朝代沒有水師嗎?沒有造船術嗎?”
豆包:“宋朝的航海才是最出名的。”
兜兜:“要周圍沒有敵對強大的國家才敢這樣搞,就算唐朝周圍也有吐蕃。
可惜老朱家不當人,遠航花費從國庫出進賬卻進內庫,無論是地方百姓到官員和大臣肯定不幹,沒搞幾次就被逼停了。”
綠色頭:“看看吧,是不是明朝時期我國航海技術已經世界第一,到了滿清,反而讓西洋人開著戰船用大炮開啟了國門,簡直奇恥大辱!不要再為滿清洗地了!!”
明月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鹹魚翻身:“永樂大帝自己很強,遷都北京,守得住。
但是他可能沒想過,他守得住,他的後代不一定守得住,但凡後代平庸一點,北京很可能輕而易舉的被攻破。”
南沙灣:“當時的北京,不僅離瓦拉很近,朱棣還敢牽到那裡,說明他是有絕對的自信跟實力。”
呼雷婆母:“他都跑別人地盤上追著人打,能不自信嗎。”
元朔三年
“諸位,”漢武帝劉徹目光炯炯,手指輕敲案几,“觀明之鄭和,七下西洋,通貿易而填充國庫,其事甚奇,其效甚巨。朕思後人之智慧,不禁問,我大漢是否亦可效仿?”
主父偃沉吟道:“陛下英明,鄭和之所以能成此偉業,實因其國力強盛,且有明成祖之堅定支援。我朝若欲仿效,首需國庫充盈,次需陛下之決心。”
衛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