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二將同意軍情變(第2/3 頁)
公兩人應策甚是,然難以用之。”
說實話,高曦、蕭裕是不太能明白李善道為何這般忌憚李淵的。
但李善道是主將,他一向做的決定,事後證明又都十分正確,充滿遠見,高曦、蕭裕遂也沒再堅持己見。蕭裕說道:“明公之意,是用薛公之策,便還師貴鄉?”
“渤海郡,我軍這一仗是不能再接再厲,將之也攻取下來了,但平原郡,不可丟掉。沐陽、五郎,你兩人率你兩部,明日開拔,分往攻取安德等縣。攻下以後,沐陽,你留守安德;五郎,你留守長河。平原郡,就暫交給你兩人留鎮了。其餘主力,作撤退準備,以待從我還師。”
,!
頓了下,李善道又補充了兩個決定,“薛公建議授王薄滄州總管此議,甚當。今日就傳檄王薄,便授他此官,令他攻取厭次等縣。此外,再傳令高元道,我雖撤兵,然留有沐陽、五郎等在平原,並我會令文相兄回來清河後,調兵北入平原郡,以充實沐陽、五郎兩部,南皮方面,他儘管放心駐守。竇建德若敢往攻之,沐陽、五郎,你兩人及時往援。”
“五郎”,是薛萬徹。
“李文相回來清河後”,指的是李文相現不在清河,早在李善道兵入清河時,他就奉李善道之令,趕往趙郡,增援劉黑闥了。
高曦、薛萬徹恭謹應諾。
于志寧問道:“明公,劉將軍處,怎麼安置?以及我軍主力何時回師貴鄉?”
李善道先回答他第二個問題:“我軍撤兵的準備,對外要保密,不可走漏風聲,以免被竇建德聞知後,他不再調王伏寶回樂壽。我軍撤兵的日期,就定在王伏寶撤還樂壽後。”再回答他第二個問題,“王伏寶一撤還,其在博陵的兵馬必然薄弱,我賢兄處,等王伏寶撤還樂壽後,可與文相兄、魏刀兒合力,將毋極、深澤等縣收復,然後再還趙郡。”
這一仗,雖然暫時來看,沒法再接再厲了,但戰果是很豐富的。
一方面,殲滅了竇軍張青特萬餘的有生力量,平原郡可以得之了;一方面,有高元道紮在南皮、王薄騷擾南部,渤海郡的局面也將會不利於竇建德;外則還有魏刀兒處,經此一戰,他已不是表面附從李善道,可以預見得到,他往後只能是越來越依附李善道,將與部曲無異。
應對之策定下,諸人便按軍令,分頭從事。
這天下午,議事過後,李善道給魏徵回了一封令,令魏徵先期調集留駐貴鄉的部分兵馬,走永濟渠,先赴河內,隨之到澠池,歸屬黃君漢統帶;同時,給黃君漢、秦敬嗣、王須達也各下了一道軍令。令黃君漢儘速援助秦、王;令秦敬嗣、王須達不須出鬥,只守城即可。
次日,高曦、薛萬徹各領本部,遵照李善道軍令,齊齊開拔,分往去攻安德等縣。
張青特身死,其部盡滅,平原郡各縣俱是已無外援,而且,各縣的兵馬多還被張青特調走了部分,守備也頗空虛,軍心惶惶之下,高曦、薛萬徹出兵以後,儘管只兩營兵力,連戰連捷。接連三天,一道道捷報呈到李善道案上,長河、將陵、安德等縣相繼攻陷。
第四天頭上,偵查樂壽、深澤等地竇軍動靜的斥候的稟報到了。
王伏寶於日前,果如李善道的預料,接到了竇建德令他還兵樂壽的命令,其部主力已從深澤啟程,還向樂壽。又有河間郡北部的一些竇軍駐兵,絡繹也離了駐地,開向樂壽。
“明公,王伏寶部既已還樂壽,我軍何時還師?”于志寧看完李善道給他的這稟報後,問道。
李善道頗是牽掛陝、虢方面的情況,但有時候,該有的耐心,必須得有。他答道:“不急。且等王伏寶部到了樂壽,我賢兄、文相兄、魏刀兒攻復了毋極、深澤,我軍再還貴鄉。”
如果回師太早,竇建德一看李善道撤兵了,就很有可能再把王伏寶調回深澤,那就不利於劉黑闥等收復毋極、深澤等縣。博陵軍的戰火,也許便會再起。是以,須得等到劉黑闥等收復了毋極、深澤,使魏刀兒所部得以與趙郡的稿城、鼓城相連一片,才能主力還師。
又等了兩天。
期間收到了魏徵轉遞的秦敬嗣、黃君漢等的又幾道軍報。
劉文靜的確是已兵到陝縣,對陝縣正已展開圍攻,並且攻勢甚猛,日夜不停,然秦敬嗣也已得到了桃林的王須達、朱陽和長淵、盧氏等地的各部兵馬的支援,陝縣縣城仍還巋然屹立。
黃君漢的軍報,說的是他已做好了援助秦敬嗣的預備。
秦敬嗣、黃君漢的這幾道看罷,李善道對陝、虢的擔心,放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