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 > 第二十八章 二將同意軍情變

第二十八章 二將同意軍情變(第1/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穿成獵戶後我養了未來首輔戲說嬴政天子寧有種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鐵道:此生只為知更鳥楊建波唐朝風雲傳奇崩鐵:是藏劍不是魔陰身情牽盛世戀歌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祖龍修仙我監國?上朝簽到人物卡人在錦衣衛,開局領悟洗髓經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紅樓後我竟然六元及第皇帝年少,我從安南開始挽天傾趣翻三國之軍師有奇謀大秦:老六皇子真老六我拔刀造反,你說我是當朝太子?

諸人聞言,皆是為之色變。

于志寧大驚說道:“明公,此必是劉文靜偵知明公不在貴鄉,現正出戰在外,故而趁機攻向陝、虢!若果如軍報所言,他率了三萬之眾,秦、王將軍等處,只怕壓力很大。”

趙君德說道:“郎君,咱現精兵在外,陝、虢如果遇危,可是救援不及啊!”

“薛公,你怎麼看?”李善道放下軍報,忖思了稍頃,問薛世雄,說道。

薛世雄的第二策不再提了,他斟酌了會兒,說道:“司馬、趙將軍所憂甚是。劉文靜於此際提三萬兵,攻陝、虢,當應是他已聞明公出戰在外,不在貴鄉之故。陝、虢孤懸在外,明公如身在貴鄉,尚可就近指揮、調兵往援;今明公遠在平原,我軍精銳多集於此,陝、虢設有萬一,救之確乎不能及也。……為保陝、虢計,當下之策,恐是唯有儘快撤兵還師一途了。”

“蕭公、沐陽,你們怎麼說?”

蕭裕向來謙遜,不爭搶發表自己的意見。

高曦見他不說話,便沉吟著說道:“明公,末將愚見,不必急於撤兵。”

“哦?此話怎講?”

高曦說道:“一則,陝、虢有秦將軍、王將軍等駐守,駐兵合計萬餘,地勢險要,並且還有駐在澠池的黃公,足為後援,劉文靜雖率兵馬三萬,料陝、虢守之還是有餘;二則,退一步說,就算陝、虢出現了危急的情況,等我軍退回貴鄉,再調兵往援,恐怕也是來不及。

“三則,此攻平原、渤海之戰,順利的程度誠是出乎了意料,當前戰局的形勢甚有利於我軍,如果就此撤退,未免可惜,不如尋機進一步擴大戰果;四則,末將愚見,甚至說,即使陝、虢丟了,但只要平原、渤海兩郡,我軍可以得之,這也是值得的!故末將以為,不必急撤。”

實際上,這就是一個陝、虢重要,還是打竇建德更加重要的選擇問題。

薛世雄因為知道此戰的目的,是為解魏刀兒之危,而魏刀兒之危現下已解,所以他提出了撤兵回師之此較為保守的應對。但高曦,明顯與他想法不同,比之陝、虢的得失,他認為抓住眼前有利於李善道軍的形勢,進一步的擴大在這場與竇建德的交鋒中的戰果,更為要緊。

李善道再問蕭裕等人:“公等都是何意見?”

蕭裕這才回答,說道:“沐陽所議,末將以為明公不妨可以考慮一下。劉文靜雖提三萬之眾,但在秦、王兩位將軍佔據地利,並有黃公足以迅速支援的情況下,陝、虢估計他也難以取下,而當下與竇建德的戰局,大有利於我軍,如就此撤退,末將亦以為,不免可惜。”

某種程度來說,高曦、蕭裕的意見不為錯。

大部分人來做選擇的話,可能都會認為陝、虢之地的得失,不如將河北盡數得之重要。畢竟,陝、虢是突出在外的一塊“飛地”,如何能與儘快消滅竇建德,將河北全境佔下重要呢?

可是,李善道不是“大部分人”之一。

他可以說是唯一最為清楚李淵集團的威脅性的。

如果陝、虢不保,竟被劉文靜攻得,那李淵出關的道路就暢通無阻了,之前付出的打陝、虢的心血不就報廢了麼?此是其一。李淵集團一旦得以出關,便是一大強敵出現,這是其二。

相比李淵集團得以出關的威脅,竇建德儘管稱霸冀北,然他與李淵遠遠是不能相比。

不過,卻話再說回來,高曦、蕭裕說的另外一句話也很對,便是“此攻平原、渤海之戰,順利的程度出乎意料,當下佔據的形勢對李善道軍甚為有利”。一點不錯,這一仗的順利程度,亦出乎了李善道的意料。一戰就能盡殲張青特部,平原郡的縣城,大都雖尚未攻,但像熟透的果子,實是隨手已可摘取;如果再接再厲,何止平原,渤海郡,說不得也能打下一部分!

那麼,一邊是陝、虢不容有失,一邊是渤海郡可能也能夠打下一部分,具體該怎麼抉擇?

諸人的意見主要就是薛世雄和高曦、蕭裕這兩種,已發表完畢。

大家的目光都注在李善道的身上,等他決策。

李善道起身下到帳中,負著手,來回踱步,時而看一看地圖,能看得出來,他在做著比較艱難的抉擇。最終,他做出了決定,站住身子,說道:“李淵已奪下長安,分李世民等部攻略關中北部,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大略砥定關中。關中富庶,民風勁樸。挾此關中之勁旅,輔以李淵高門貴胄之聲望,一旦被其出關,恐即如猛虎之出柙,不易制矣。相對而言,竇建德雖是近患,不為遠憂。……沐陽,蕭公,

目錄
陰陽天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