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二將同意軍情變(第1/3 頁)
諸人聞言,皆是為之色變。
于志寧大驚說道:“明公,此必是劉文靜偵知明公不在貴鄉,現正出戰在外,故而趁機攻向陝、虢!若果如軍報所言,他率了三萬之眾,秦、王將軍等處,只怕壓力很大。”
趙君德說道:“郎君,咱現精兵在外,陝、虢如果遇危,可是救援不及啊!”
“薛公,你怎麼看?”李善道放下軍報,忖思了稍頃,問薛世雄,說道。
薛世雄的第二策不再提了,他斟酌了會兒,說道:“司馬、趙將軍所憂甚是。劉文靜於此際提三萬兵,攻陝、虢,當應是他已聞明公出戰在外,不在貴鄉之故。陝、虢孤懸在外,明公如身在貴鄉,尚可就近指揮、調兵往援;今明公遠在平原,我軍精銳多集於此,陝、虢設有萬一,救之確乎不能及也。……為保陝、虢計,當下之策,恐是唯有儘快撤兵還師一途了。”
“蕭公、沐陽,你們怎麼說?”
蕭裕向來謙遜,不爭搶發表自己的意見。
高曦見他不說話,便沉吟著說道:“明公,末將愚見,不必急於撤兵。”
“哦?此話怎講?”
高曦說道:“一則,陝、虢有秦將軍、王將軍等駐守,駐兵合計萬餘,地勢險要,並且還有駐在澠池的黃公,足為後援,劉文靜雖率兵馬三萬,料陝、虢守之還是有餘;二則,退一步說,就算陝、虢出現了危急的情況,等我軍退回貴鄉,再調兵往援,恐怕也是來不及。
“三則,此攻平原、渤海之戰,順利的程度誠是出乎了意料,當前戰局的形勢甚有利於我軍,如果就此撤退,未免可惜,不如尋機進一步擴大戰果;四則,末將愚見,甚至說,即使陝、虢丟了,但只要平原、渤海兩郡,我軍可以得之,這也是值得的!故末將以為,不必急撤。”
實際上,這就是一個陝、虢重要,還是打竇建德更加重要的選擇問題。
薛世雄因為知道此戰的目的,是為解魏刀兒之危,而魏刀兒之危現下已解,所以他提出了撤兵回師之此較為保守的應對。但高曦,明顯與他想法不同,比之陝、虢的得失,他認為抓住眼前有利於李善道軍的形勢,進一步的擴大在這場與竇建德的交鋒中的戰果,更為要緊。
李善道再問蕭裕等人:“公等都是何意見?”
蕭裕這才回答,說道:“沐陽所議,末將以為明公不妨可以考慮一下。劉文靜雖提三萬之眾,但在秦、王兩位將軍佔據地利,並有黃公足以迅速支援的情況下,陝、虢估計他也難以取下,而當下與竇建德的戰局,大有利於我軍,如就此撤退,末將亦以為,不免可惜。”
某種程度來說,高曦、蕭裕的意見不為錯。
大部分人來做選擇的話,可能都會認為陝、虢之地的得失,不如將河北盡數得之重要。畢竟,陝、虢是突出在外的一塊“飛地”,如何能與儘快消滅竇建德,將河北全境佔下重要呢?
可是,李善道不是“大部分人”之一。
他可以說是唯一最為清楚李淵集團的威脅性的。
如果陝、虢不保,竟被劉文靜攻得,那李淵出關的道路就暢通無阻了,之前付出的打陝、虢的心血不就報廢了麼?此是其一。李淵集團一旦得以出關,便是一大強敵出現,這是其二。
相比李淵集團得以出關的威脅,竇建德儘管稱霸冀北,然他與李淵遠遠是不能相比。
不過,卻話再說回來,高曦、蕭裕說的另外一句話也很對,便是“此攻平原、渤海之戰,順利的程度出乎意料,當下佔據的形勢對李善道軍甚為有利”。一點不錯,這一仗的順利程度,亦出乎了李善道的意料。一戰就能盡殲張青特部,平原郡的縣城,大都雖尚未攻,但像熟透的果子,實是隨手已可摘取;如果再接再厲,何止平原,渤海郡,說不得也能打下一部分!
那麼,一邊是陝、虢不容有失,一邊是渤海郡可能也能夠打下一部分,具體該怎麼抉擇?
諸人的意見主要就是薛世雄和高曦、蕭裕這兩種,已發表完畢。
大家的目光都注在李善道的身上,等他決策。
李善道起身下到帳中,負著手,來回踱步,時而看一看地圖,能看得出來,他在做著比較艱難的抉擇。最終,他做出了決定,站住身子,說道:“李淵已奪下長安,分李世民等部攻略關中北部,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大略砥定關中。關中富庶,民風勁樸。挾此關中之勁旅,輔以李淵高門貴胄之聲望,一旦被其出關,恐即如猛虎之出柙,不易制矣。相對而言,竇建德雖是近患,不為遠憂。……沐陽,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