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陣兄弟呼應克(第2/3 頁)
:“司馬,還有三麼?”
“明公,已兩不足,尚不足乎?”
李善道哈哈大笑,掂著太原送來的這道情報,朝著于志寧點了兩點,顧與魏徵笑道:“玄成,司馬本與卿同,是耿直之士,今卻也會避重就輕了啊!”
卻這于志寧找出的這兩個李世民不如李善道的地方,聽來有理,但不耐咂摸。
不過李善道也能理解于志寧,李世民在霍邑這一戰中,表現得的確出彩,智、勇兩條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現,縱慾貶壓他,也不好貶壓。
于志寧正色說道:“敢稟明公,實非是僕避重就輕,而是明公此問,本就不當。”
“不當?司馬這話何意,我問的哪裡不當了?”
于志寧說道:“明公今是我一軍主將,已擁三郡之地,世民也者,從其父起兵而已,一為主、一為從,世民又怎能與明公比較?明公要比,也是與唐公比較!”
“好,好,好,是我問錯了,司馬批評得對!”李善道怔了下後,必須得承認,于志寧的這番批評,批評得對,李世民再是盛名於後世,畢竟現在,他還沒有後世的盛名,在時人眼中,他目前暫還只是“虎父無犬子”,他們這部義軍的主將是李淵,也的確李善道要比的話,不能自落身份,去與李世民比,得與李淵相比,才是正論,他於是就從諫如流,笑著承認錯誤。
將情報放下,李善道又默唸了遍“李世民”的名字,不再說此事了,拿起王德仁的回書,沉吟稍頃,改而說起王德仁的這封回書,說道:“玄成、司馬,王德仁此封回書,你們怎麼看?”
王德仁的回書,魏徵、于志寧等也都已經看過。
回書的內容很簡單,概而言之,兩句話:第一句是李密命李善道攻魏郡這事兒,他知道了;第二句是詢問李善道打算怎麼執行李密的這道命令,準備怎麼攻魏郡。
這兩句話之外,沒有別的話了。
魏徵說道:“細察王德仁此封回書,似並無意違逆魏公命明公攻取魏郡此令,然實意思模糊。”
于志寧贊同魏徵的判斷,說道:“不錯。他在這封回書中,只是說知道了魏公此令,然後又問明公打算怎麼攻打魏郡,而就他本人對‘魏公令明公攻魏郡’這件事的態度到底如何,是願意協助明公,又或是不願意協助明公,卻一個字沒說。他的這封回書,和沒回復明公一樣。”
“意思模糊……。為何意思模糊?玄成、司馬,我看恐怕是被咱們料對了。”
魏徵說道:“明公的意思是?”
“王德仁只怕是不歡迎我軍入魏郡啊。”
魏徵點頭說道:“是不排除這個可能,而且這個可能的可能性還很大。明公,則若他果是不歡迎我軍入魏郡,那魏郡,就不好打了。敢問明公,事若如此,意欲何以應對?”
李善道正要問魏徵和于志寧的對策,魏徵先問出來了,便不答反問:“卿等可有對策?”
于志寧在謀略上不很擅長。
魏徵已經想到了兩個對策,說道:“敢稟明公,僕之愚見,不妨可以兩策應對。上書魏公,請魏公給王德仁下一道令旨,令王德仁協助我軍攻取魏郡,此一策也;再去一封書信與王德仁,在信中直言提出,將來打魏郡的時候,希望他能夠給與我軍協助,此二策也。”
“司馬,你說呢?”
于志寧想了想,答道:“回明公的話,長史的這兩策,如堂堂之陣,上策是也。”
“說得好啊!‘堂堂之陣’。我這人平生最是直爽,不好拐彎抹角。王德仁給我雲山霧罩,搞得咱們看他回書,像猜謎語,我卻沒閒心與他猜來猜去。便用長史此之兩策,上書魏公,請令王德仁協助我軍;我再親自給王德仁去封書信,就直接地問他,他歡不歡迎我軍入魏!”
部隊的改編已經完成,再等視察過民情,以及新任的刺史、郡守等都上任以後,接下來,李善道就打算“遵奉”李密的命令,用兵魏郡了。猜來猜去的,徒然浪費他的時間!
——卻為何李善道這麼急於就打魏郡?
兩個原因。“李密殺翟讓”此事,就像一塊大石頭,掛在頭頂,不知何時會掉下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塊石頭現已是越來越有掉下來的可能,必須得趕在這塊石頭掉下來以前,把自己的地盤儘量地擴大,這是第一。李淵已經消滅宋老生部,打下了霍邑,依照自己依稀的印象,他應該再用不了多久,就能兵進長安了,魏郡是塊戰略要地,不僅西可入河東道,南下且可進軍河內,從而再進兵弘農等郡,擋住或威脅關中東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