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古文解析: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第1/3 頁)
《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20章 三部九候論
古文
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餘願聞要道,以屬(zhu)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洩,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歧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歧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帝曰:何謂三部。歧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額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歧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歧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歧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寫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帝曰:決死生奈何。歧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歧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踈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藏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帝曰:冬陰夏陽奈何。歧伯曰:九候之脈,皆沈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踈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yuě)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沈,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面板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歧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以下是對古文深度解析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深度解析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它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醫學成就,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素問》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共 81 篇,主要論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內容。其中,《三部九候論》是《素問》的第 20 篇,主要論述了三部九候的脈象、診斷、治療等方面的內容。
一、原文解析
1. 三部九候的脈象:
上部:天候是兩額的動脈,地候是兩頰的動脈,人候是耳前的動脈。
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