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氣血盈虧病有因(第3/5 頁)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黃帝又問:脈象實滿,手足寒冷,頭部熱,這種情況又怎樣呢?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岐伯說:這種病人,在春秋之時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種脈象浮而澀,脈澀而身有發熱的,亦死。
身形腫滿的預後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黃帝道:身形腫滿的將會怎樣呢?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岐伯說:所謂身形腫滿的脈象急而大堅,而尺膚卻澀滯,與脈不相適應。象這樣的病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黃帝道:什麼叫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岐伯說:所謂從,就是手足溫暖;所謂逆,就是手足寒冷。
乳子熱病的預後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黃帝道:乳子而患熱病,脈象懸小,它的預後怎樣?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岐伯說:手足溫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
乳子中風熱的脈象及預後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黃帝道:乳子而感受風熱,出現喘息有聲,張口抬肩症狀,它的脈象怎樣?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岐伯說:感受風熱的,脈象實大,若脈來浮緩,尚有胃氣,可生;要是實大而弦急,是胃氣已絕,就要死亡。
腸澼的預後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黃帝道:赤痢的變化怎樣?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岐伯說:痢兼發熱的,則死;身寒不發熱的,則生。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黃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變化怎樣? 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岐伯說:脈沉則生,脈浮則死。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黃帝道:痢疾而下膿血的怎樣? 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岐伯說:脈懸絕者死;滑大者生。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黃帝道:痢疾病,身不發熱,脈搏也不懸絕,預後如何?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髒期之。”岐伯說:脈搏滑大者生;脈搏懸澀者死。五臟病各以相剋的時日而預測死期。
癲疾的預後及脈象虛實
帝曰:“癲疾何如?”黃帝道:癲疾的預後怎樣? 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岐伯說:脈來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會自己痊癒;要是脈象小而堅急,是不治的死證。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黃帝道:癲疾脈象虛實變化怎樣?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岐伯說:脈虛的可治,脈實的主死。
消癉的虛實表現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黃帝道:消渴病脈象的虛實怎樣?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岐伯說:脈見實大,病雖長久,可以治癒;假如脈象懸小而堅,病拖長了,那就不可治療。
形度、骨度、脈度、筋度的疑問及四時治療法則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黃帝道:形度、骨度、脈度、筋度,怎樣才測量的出來呢?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輸;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待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
三、《黃帝內經·素問》中與《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主題相關的篇章有不少,以下是一些較為典型的:
1. 《調經論篇》:這一篇章主要討論瞭如何透過調理經絡氣血來治療疾病,與《通評虛實論篇》關係密切。《通評虛實論篇》重點強調了疾病的虛實表現及相應的診斷與預後,而《調經論篇》則深入探討了如何根據氣血的虛實情況來調節經絡,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在虛實的判斷上,兩篇都涉及到對人體氣血狀態的分析;在治療方法上,都關注了對人體內部氣血、經絡的調整。
2. 《靈蘭秘典論篇》:該篇主要論述了人體臟腑的功能及其相互關係,這與《通評虛實論篇》中關於臟腑虛實的內容相關。《通評虛實論篇》中提到了“氣虛者,肺虛也……餘髒皆如此”,強調了各個臟腑的虛實情況,而《靈蘭秘典論篇》對臟腑功能的闡述,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臟腑虛實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只有深入瞭解臟腑的正常功能,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其虛實狀態。
3. 《陰陽應象大論篇》:此篇強調了陰陽的概念以及陰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