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針刺療痾顯妙箴(36)(第3/4 頁)
穴,並根據病人體質針刺出血。
特殊情況的治療:瘧疾病人脈象緩大而虛的,適宜用藥治療,不宜用針刺。大凡治療瘧疾,應在病沒有發作之前約一頓飯的時間進行治療,過了這個時間就會失去時機。凡是瘧疾病人脈象沉伏不見的,急刺十指間出血,血出病必愈;如果先見面板上發出像赤小豆的紅點,應都用針刺去。十二種瘧疾,它們發作的時間各不相同,應觀察病人的症狀,從而瞭解病屬於哪一經脈。在疾病發作之前約一頓飯的時間進行針刺,刺一次病勢衰減,刺二次病情顯著好轉,刺三次病即痊癒;如果不愈,可刺舌下兩脈出血;再不愈,可取委中血盛的經絡,刺出其血,並刺項部以下挾脊兩旁的經穴。舌下兩脈,即廉泉穴。
其他病症的治療:凡是刺治瘧疾,必須先問明病人發作時最先感覺症狀的部位,然後先刺該部位。先發頭痛頭重的,就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發頸項和背部疼痛的,就先刺頸項和背部。先發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發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陰經和手陽明經的十指間穴位。先發足脛痠痛的,就先刺足陽明經的十指間出血。風瘧,發作時汗出怕風,應刺三陽經背部的俞穴出血。小腿疼痛劇烈而拒按的,名叫胕髓病,用鑱針針刺絕骨穴出血,疼痛可立即停止。身體稍有疼痛的,刺至陰穴,但各陰經的井穴不可出血,應隔日刺一次。瘧疾口不渴而間日發作的,刺足太陽經;口渴而間日發作的,刺足少陽經;溫瘧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三、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對《素問·刺瘧》的幾個深度解析:
1. 陰陽平衡與瘧疾的病症表現:
陰陽對應: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宇宙間兩種基本的相對力量。從《素問·刺瘧》中不同型別瘧疾的症狀來看,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替現象可以與陰陽對應。寒象可視為陰的表現,熱象則為陽的體現。例如足太陽之瘧,先寒後熱,寒從背起,這其中寒與熱的交替出現,反映了人體陰陽之氣的失衡與相互轉化。寒邪盛時,陰占主導;熱象明顯時,陽的力量增強,這是陰陽在人體疾病狀態下的一種動態變化。
陰陽互根:周易哲學強調陰陽相互依存,互為根本。在瘧疾的發病過程中,寒熱症狀雖然看似對立,但實則相互依存。沒有寒,就無法凸顯熱;沒有熱,寒的表現也不會如此明顯。就像足少陽之瘧,寒不甚、熱不甚,但寒熱症狀均有體現,說明陰陽二氣在疾病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瘧疾的複雜病症。
陰陽消長:陰陽的消長變化在瘧疾的發作週期中有所體現。瘧疾有發作與休止的週期性,發作時熱象明顯,陽氣盛;休止時症狀減輕,相對處於陰的狀態。這如同自然界的日夜交替、四季輪迴一樣,陰陽在不斷地此消彼長。例如有的瘧疾發作間隔時間較長,有的則較短,這反映了人體陰陽之氣消長的不同節奏和狀態。
2. 變化觀與瘧疾的治療時機:
卦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發展:周易的六十四卦代表了事物的各種變化狀態。在《素問·刺瘧》中,瘧疾的病情發展也是不斷變化的。醫生需要根據瘧疾發作的不同階段和症狀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這與周易中根據卦象的變化來判斷事物發展趨勢的思想相契合。比如文中提到“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就是根據瘧疾發作時的寒熱變化來選擇針刺的穴位和時機,體現了對疾病變化的準確把握。
時機的把握:周易強調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採取相應的行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治療瘧疾時,《素問·刺瘧》也強調了治療時機的重要性,“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這就如同在周易中,要在卦象所指示的合適時機採取行動一樣,只有準確把握瘧疾發作前的一段時間進行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否則就會錯過時機,治療難度增加。
3. 五行與人體經絡臟腑的關係:
五行的生克與臟腑的關聯:周易哲學中的五行理論(金、木、水、火、土)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相關。在《素問·刺瘧》中,不同經絡的瘧疾與相應的臟腑功能失調有關。例如,足太陰之瘧與脾相關,足少陰之瘧與腎相關等。從五行生剋的角度來看,脾屬土,腎屬水,土克水,如果脾的功能失調,可能會影響到腎的功能,從而導致瘧疾的症狀表現不同。醫生在治療時,需要根據不同臟腑經絡的關係來選擇針刺的穴位,以調節人體的氣血執行,恢復臟腑的功能平衡。
經絡的流通與五行的迴圈:周易中強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