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古文解析: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第1/4 頁)
一、素問第81章 解精微論
(一)古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溼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毚愚僕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帝曰:大矣。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經有也。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衝陰,衝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燭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二)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深度解析《素問·解精微論》的白話文:
從陰陽角度來看,《解精微論》中提到的“心者,五臟之專精也”,心屬火,為陽;而“至陰者,腎之精也”,腎屬水,為陰。水火相互感應,神志俱悲,體現了陰陽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在五行方面,文中提到的“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水與腎相應,而腎又與其他四髒相互關聯,體現了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
從象數角度分析,“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腦與陰相關聯,這與象數所代表的意義相符合。同時,“志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也體現了象數與人體生理、心理的聯絡。
在變化發展的觀念上,文中描述的“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以及“厥則目無所見”等情況,展示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是動態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從整體觀念來看,《解精微論》強調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如“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體現了人體各部分的整體性和統一性。
總的來說,運用周易哲學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素問·解精微論》中所闡述的人體生理、病理現象以及相關的變化規律。
二、七律詩:《以周易哲學視角解讀〈素問·解精微論〉》《以周易哲學解讀〈解精微論〉》
周易玄妙蘊哲思,解論精微妙義知。
陰陽八卦參天地,水火五行映世時。
泣涕腦髓情相關,悲哀水液病由之。
腎精志神相呼應,醫道深玄展妙姿。
詮釋:
詩的首聯“周易玄妙蘊哲思,解論精微妙義知”,指出周易哲學蘊含著深奧奇妙的哲理,而透過周易哲學來解讀《素問·解精微論》能領悟其中精微的要義。
頷聯“陰陽八卦參天地,水火五行映世時”,強調了周易中的陰陽八卦與天地自然的聯絡,以及水火五行在世間的體現,進一步闡述了周易哲學與解精微論的緊密關聯。
頸聯“泣涕腦髓情相關,悲哀水液病由之”,描述了《素問·解精微論》中提到的泣涕與腦髓、悲哀與水液之間的關係,體現了中醫理論中對疾病成因的認識。
尾聯“腎精志神相呼應,醫道深玄展妙姿”,說明了腎精、志與神之間的相互呼應,展現了醫道的深邃玄妙和美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