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古文解析: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第2/4 頁)
四個穴,曲牙有兩個穴,天突有一個穴,天府有兩個穴,天牖有兩個穴,扶突有兩個穴,天窗有兩個穴,肩解有兩個穴,關元有一個穴,委陽有兩個穴,肩貞有一個穴,喑門有一個穴,齊有一個穴,胸俞有十二個穴,背俞有兩個穴,膺俞有十二個穴,分肉之間有兩個穴,踝上有兩個橫穴,陰陽蹺脈有四個穴,水病的俞穴在各個分肉之間,熱病的俞穴在氣穴,寒熱病的俞穴在兩骸厭中各有一個穴,大禁有二十五個,在天府下五寸處,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這就是針刺的所經之處。
,!
黃帝說:我已經知道了氣穴的位置和針刺的處所,還想聽聽孫絡和溪谷是否也有相應的關係呢?
岐伯說:孫絡的三百六十五個會合處,也與一年的天數相應,用來溢洩邪氣,通行營衛。如果營衛稽留,衛氣散失,營血滿溢,就會導致氣血衰竭,凝結而發熱,在內則出現少氣。要迅速用瀉法,以通行營衛,見到邪氣就瀉,不必問其會合之處。
黃帝說:好。
黃帝又問:想聽你講講溪谷的會合之處。
岐伯說:肌肉的大會合處稱為谷,肌肉的小會合處稱為溪,肌肉分間的會合處,就是溪谷的會合處,用來通行營衛,會合大氣。如果邪氣滿溢,氣血壅塞,就會導致脈象發熱,肌肉敗壞,營衛不能執行,必將形成膿腫,向內銷蝕骨髓,向外破潰大的關節,停留在骨節之間,必將導致敗壞。如果寒邪積聚停留,營衛不能安居,就會出現肌肉捲曲,筋骨拘攣,肋肘不能伸展,在內形成骨痺,在外表現為麻木不仁,這叫做不足之症,是大寒停留在溪谷所致。溪谷的三百六十五個會合處,也與一年的天數相應。那些小的痺症和邪氣的泛濫,沿著經脈往來,用微針所能觸及的,與一般的方法相同。
黃帝於是讓左右的人退下,然後起身再拜說:今天你讓我茅塞頓開,解除了疑惑,我要把這些藏在金匱中,不敢再讓它們洩露出去,我要把它們藏在金蘭之室,題名為“氣穴所在”。
岐伯說:孫絡中別出的經脈,如果血盛而應當瀉的,也有三百六十五條脈,並注入絡脈,再傳注到十二絡脈中,並非只有十四絡脈,在內部能夠瀉出邪氣的有十條經脈。
二、《周易哲學與<素問·氣穴論>的深邃交融》
《素問·氣穴論》作為中醫經典著作中的重要篇章,蘊含著豐富的醫學智慧和人體生命的奧秘。而周易哲學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瑰寶,其深邃的思想與《氣穴論》之間存在著奇妙的契合與呼應。透過運用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解析這一章節,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體氣血執行、經絡穴位以及生命能量的流轉與平衡。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陰陽的相互作用與平衡構成了宇宙萬物的執行規律。而在《氣穴論》中,我們同樣能看到陰陽理念的體現。人體的氣穴分佈,猶如陰陽的交織與互動,反映了生命能量的動態平衡。陽氣的升騰與陰氣的潛藏,在氣穴中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共同維繫著人體的健康與活力。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是周易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太極代表著宇宙的本原與初始狀態,是一切變化的根源。在《氣穴論》中,我們也可以將人體視為一個太極,氣穴則是這個太極中的關鍵節點。這些氣穴如同宇宙中的星辰,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人體的能量網路。它們既是生命活動的關鍵所在,也是陰陽平衡與轉化的重要場所。
周易哲學強調變化與轉化,認為宇宙萬物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同樣,在《氣穴論》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人體氣血執行的動態變化。氣穴的開合、氣血的流通,都隨著時間和生命狀態的變化而不斷調整。這種變化體現了生命的無常與靈動,也反映了人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正如周易中的卦象變化,人體的氣穴系統也在不斷地演變與調整,以保持生命的平衡與和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哲學鼓勵人們積極向上、不斷進取。在《氣穴論》中,我們也能看到人體自身具有強大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氣穴作為氣血執行的關鍵通道,能夠自我調整和修復,以適應生命的需求。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人體健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醒我們要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激發人體內在的潛能。
同時,周易哲學中的象數思維也與《氣穴論》有著緊密的聯絡。象數是對宇宙萬物形態與數量的描述和表達。在《氣穴論》中,氣穴的位置、數量以及相互關係都可以用象數來表示。透過對這些象數的研究和理解,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