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論疾診尺 第七十四(第2/4 頁)
伯詢問如何不透過望色、持脈,單獨依靠診察尺膚來判斷疾病。岐伯回答要詳細審察尺膚的緩急、小大、滑澀以及肌肉的堅脆等情況,以此來確定疾病的形態。例如,尺膚滑潤光澤可能是風病;尺部肌肉瘦弱、安臥脫肉多為寒熱虛勞之病且不易治癒;尺膚粗糙如枯魚之鱗是水飲不化的溢飲病等。
不同身體部位發熱的診斷意義:文中指出身體不同部位的發熱與身體內部的疾病狀況相關。如肘部單獨發熱標誌著腰以上有熱象,手部單獨發熱標誌著腰以下有熱象;肘前、肘後、臂中、掌中發熱等分別對應不同部位的熱證;而魚際白肉處有青血脈則表示胃中有寒邪。
眼部及其他疾病的診斷:透過觀察眼睛所現的五色可瞭解病屬何髒;從目中赤脈的走向能判斷目痛病屬何經;從赤脈出現在瞳子上的多少可預測寒熱病患者的死期長短。還介紹了齲齒痛、黃疸、妊娠等病症的診斷方法,如診察齲齒痛要按壓陽明脈,透過其熱度判斷病情;黃疸病會有身痛、色微黃、齒垢黃等症狀。
脈象與疾病的關係及預後:人患病後,寸口脈與人迎脈的大小、浮沉等情況與疾病的預後相關。此外,還提到了一些特殊的脈象變化,如尺部肌膚高熱、人迎脈大可能是失血證;尺部肌膚急緊、人迎脈細小且伴有煩悶現象,可能會陰陽俱絕。
四時疾病的規律:闡述了四季變化與疾病的關係,即冬傷於寒、春生病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洩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瘧;秋傷於溼、冬生咳嗽等四時疾病的規律。
2.
主題:主要圍繞透過診察尺膚以及其他身體外在表現來診斷疾病,探討疾病的成因、症狀以及疾病與人體內外、四時變化的關係。
3.
情節:以黃帝與岐伯的問答為主要情節展開,黃帝提出問題,岐伯詳細解答,透過對各種疾病的外在表現、脈象變化等的討論,逐步深入地闡述了論疾診尺的方法和意義。
4.
指導思想:
整體觀: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部臟腑的病變會透過外在的體徵表現出來,如尺膚的變化、眼部的症狀等都與內在的疾病相關。同時,也強調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四季的氣候變化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導致不同季節易患不同的疾病。
陰陽學說:貫穿了陰陽的理論,如文中提到的“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陰主寒,陽主熱”“寒甚則熱,熱甚則寒”等,說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陰陽相互轉化、相互影響的結果。
從外知內:強調透過觀察外在的體徵來推測內部的疾病狀況,這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該篇的核心指導思想,為臨床診斷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法和思路。
二、對古文深度解析
(一)七律詩讚《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章的周易哲學闡釋》:
《贊靈樞論疾診尺》
靈樞論疾診尺篇,
周易哲思蘊其間。
陰陽變化析病理,
五行相通探病源。
象數精微明本質,
太極兩儀理全盤。
天人合一知玄妙,
醫學智慧綻奇顏。
詮釋:
詩的首聯“靈樞論疾診尺篇,周易哲思蘊其間”,點明瞭《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章與周易哲學之間的緊密聯絡。
頷聯“陰陽變化析病理,五行相通探病源”,闡述了透過周易哲學中的陰陽變化來分析疾病的病理,以及五行相互關係來探尋疾病的根源。
頸聯“象數精微明本質,太極兩儀理全盤”,強調了象數的精妙之處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瞭解疾病的本質,而太極、兩儀的理念則能全面理解整個情況。
尾聯“天人合一知玄妙,醫學智慧綻奇顏”,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蘊含的玄妙,以及這種醫學智慧所展現出的神奇之處。
整首詩圍繞《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章與周易哲學的融合,讚頌了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醫學智慧。
(二)《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章的周易哲學闡釋》
《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章是中醫學中的重要篇章,蘊含著豐富的醫學智慧和哲學思考。透過運用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一章的內涵和意義。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章中所體現的疾病診斷方法,也蘊含著陰陽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原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