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論疾診尺 第七十四(第1/4 頁)
一、古文
(一)靈樞第74章
論疾診尺
第七十四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歧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並,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痺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洩、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俛有加,立死。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洩,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洩,脈小,手足溫,洩易也。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病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洩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溼,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二)黃帝問岐伯說:我想不透過觀察病人的面色,只是診察他的尺脈,來判斷他的疾病,從外部的表現推測內部的情況,應該怎麼做呢?岐伯說:仔細審察尺脈的緩急、大小、滑澀以及肌肉的堅實或脆弱,就可以確定疾病的形態了。
看到人的眼胞上微微腫起,好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的動脈跳動明顯,時常咳嗽,按壓他的手足,凹陷處不能立即恢復,這是風水膚脹病。
尺膚滑潤,並且潤澤有油脂的,是風邪所致。尺部肌肉軟弱的,是解?病,安靜臥床而肌肉消瘦的,是有寒熱病,難以治癒。尺膚滑潤而有油脂的,也是風邪所致。尺膚澀滯的,是風痺病。尺膚粗糙如枯魚之鱗的,是水飲病。尺膚髮熱很厲害,脈象盛大而躁動的,是溫病,脈象非常滑利的,是病將痊癒。尺膚寒冷,脈象小的,是洩瀉、少氣。尺膚灼熱,先熱後寒的,是寒熱病;尺膚先寒,過一段時間後發熱的,也是寒熱病。
肘部單獨發熱的,是腰以上發熱;手部單獨發熱的,是腰以下發熱。肘前部單獨發熱的,是胸前發熱;肘後部單獨發熱的,是肩背發熱。手臂中部單獨發熱的,是腰腹發熱;肘後從肘下三四寸處發熱的,是腸中有蟲。掌心發熱的,是腹中發熱;掌心寒冷的,是腹中寒冷。魚際部位白肉上有青色血脈的,是胃中有寒。
尺膚灼熱,人迎脈大的,應當失血;尺部堅實而脈象很小很弱,少氣,俯仰困難,病情會立即加重而死亡。
診察寒熱病時,赤色脈絡上下貫通到瞳子的,出現一條脈絡,一年後死亡;出現一條半脈絡,一年半後死亡;出現兩條脈絡,兩年後死亡;出現兩條半脈絡,兩年半後死亡;出現三條脈絡,三年後死亡。
女子手少陰脈動明顯的,是懷孕。
嬰兒患病,其頭髮都向上豎起的,必定死亡。耳間有青筋浮現的,會發生掣痛。大便中有紅色瓣狀物和完谷不化的洩瀉,脈象小的,手足寒冷,難以治癒;洩瀉,脈象小,手足溫暖,容易治癒。
四季的變化,寒暑的交替,陰氣過盛必然轉化為陽氣,陽氣過盛必然轉化為陰氣;所以陰氣主寒,陽氣主熱,因此寒到極點就會生熱,熱到極點就會生寒,這就是陰陽的變化。
所以說:冬天感受寒邪,春天就會發生熱病;春天感受風邪,夏天就會發生完谷不化的洩瀉和痢疾;夏天感受暑邪,秋天就會發生瘧疾;秋天感受溼邪,冬天就會發生咳嗽。這就是四季變化的規律。“”
(三)《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篇的梗概、主題、情節、指導思想如下:
1.
梗概:
尺膚診病的方法與原理:黃帝向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