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背腧 第五十一(第2/3 頁)
頷聯“五臟腧穴通天地,陰陽消長法自然”,描述了五臟的背腧穴位與天地相通,體現了陰陽消長的自然規律。
頸聯“灸法溫和調氣血,針法玄妙辨病源”,說明了灸法的溫和能夠調理氣血,針法的玄妙可以辨別疾病的根源。
尾聯“深究奧秘悟真諦,傳承岐黃譜新篇”,強調了深入研究這些奧秘可以領悟其中的真諦,傳承中醫的精髓,譜寫新的篇章。
,!
整首詩以讚頌的方式,展現了對《靈樞·背腧第五十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周易哲學視角下背部腧穴奧秘的敬仰和推崇。
(二)《靈樞·背腧第五十一——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背部腧穴奧秘》
《靈樞·背腧第五十一》是中醫經典中的重要篇章,它揭示了人體背部腧穴與五臟之間的密切聯絡。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深邃視角來審視這一章節時,更能領略到其中所蘊含的玄妙與智慧。
在周易哲學中,宇宙萬物被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而人體,作為宇宙的一部分,也遵循著這一整體觀。《靈樞·背腧第五十一》所描述的五臟背腧,正體現了人體與天地、陰陽之間的微妙對應關係。
背中大腧,位於項後第一椎骨下的兩旁,猶如人體的中樞之門。在周易哲學中,“一”代表著初始、本原,象徵著萬物的起源。背中大腧所處的位置,正體現了它在背部腧穴中的核心地位,如同宇宙的本源,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肺腧在第三椎骨的兩旁,肺主氣,司呼吸,與天地之間的清氣相互交流。在周易中,“三”代表著變化與發展。肺腧的位置,暗示著人體透過呼吸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實現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心腧在第五椎骨的兩旁,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在周易中,“五”象徵著中道、平衡。心腧的位置,體現了心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人體精神與情感的主宰,保持著內心的平衡與和諧,是健康的關鍵所在。
膈腧在第七椎骨的兩旁,膈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在周易中,“七”代表著迴圈與週而復始。膈腧的位置,提示著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如同天地之間的陰陽迴圈,週而復始,維持著生命的律動。
肝腧在第九椎骨的兩旁,肝主疏洩,調暢情志。在周易中,“九”代表著陽極與變化的極致。肝腧的位置,反映了肝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它調節著人體的情緒與氣機,使人體能夠適應各種變化與挑戰。
脾腧在第十一椎骨的兩旁,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在周易中,“十一”象徵著穩定與堅實。脾腧的位置,表明了脾在人體中的根基作用,它運化水谷精微,為人體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維持著身體的穩定與健康。
腎腧在第十四椎骨的兩旁,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在周易中,“十四”代表著圓滿與成熟。腎腧的位置,顯示了腎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人體生命的根源,主宰著人體的生長發育與衰老。
透過對這些五臟背腧位置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它們與周易哲學中數字所代表的意義之間的巧妙對應。這種對應關係並非偶然,而是反映了人體與宇宙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天地之道在人體上的具體體現。
在《靈樞·背腧第五十一》中,還提到了背腧的取穴驗證方法。要確定這些背腧穴位,可以按壓相應的部位,感受其中的酸、麻、脹、痛等感覺,或者觀察原有疼痛是否透過按壓此處得到緩解。這種取穴驗證方法,體現了周易哲學中“感而遂通”的理念。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位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當我們按壓背腧穴位時,實際上是在觸動人體內部的能量流動,引發身體的反應。這種反應,正是人體與外界相互感應的體現。
此外,文中還明確指出這些背腧穴位宜用灸法,不可妄用針刺。這一規定也蘊含著周易哲學的智慧。灸法溫和而持久,能夠激發人體的陽氣,促進氣血迴圈,符合周易哲學中“陽主生”的理念。而針刺則較為激進,容易損傷人體的正氣,與周易哲學中“陰陽平衡”的原則相悖。
在治療方法上,《靈樞·背腧第五十一》提出了補瀉手法的運用。邪氣盛時用瀉法,正氣虛時用補法。這一原則與周易哲學中“陰陽消長”的規律相契合。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陰陽雙方始終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當邪氣過盛時,需要用瀉法來祛除邪氣,恢復陰陽平衡;當正氣不足時,需要用補法來補充正氣,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以艾火進行補法時,不吹艾火,讓它自然燃燒熄滅,這體現了周易哲學中“順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